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金生家校溝通平臺”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當媽媽的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因為擔心5歲的兒子受到不好的影響,湖北武漢市一位“海歸媽媽”孫女士對社會負面信息“嚴防死守”,連家里的有線電視也停了,至今已有一年。
有線電視作為一把雙刃劍,在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良莠不齊的復雜信息。為了規避負面信息的消極影響,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海龜媽媽”采取“因噎廢食”的辦法停掉有線電視,試圖讓孩子處于一個“真空地帶”,這種“溫室的花朵”,將來能否獨自承受現實的風吹雨打?
說到底,“屏蔽教育法”是家長在焦慮心態下的一種保護性排斥。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時代決定心態,心態映照時代。我們這個時代是娛樂時代,與娛樂時代相對應的心態是娛樂與忽悠;我們這個時代是財富時代,與財富時代相對應的心態是炫富與哭窮;我們這個時代是速成時代,與速成時代相對應的心態是浮躁與喧囂……總之,多元的時代主體,決定多元的社會心態。
“海龜媽媽”對有線電視敬而遠之,起源于社會信任的缺失。在今日的世間,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世界的美好源于多元性”,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寧愿在一開始就斷定,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只是一種虛偽的努力,還不如一開始就采取一種封閉性的“縮頭烏龜”的策略。這樣的話,即使一切失去了,他們也不會覺得遺憾和受到傷害。
自我保護的社會排斥看似給孩子一個“純粹的世界”,實際效果卻難免事與愿違,最終進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效果差強人意”的教育怪圈。孫女士兒子幼兒園老師反映,孩子很乖很聽話,不像其他男生那樣愛打愛鬧,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孫女士對此很滿意,可是,這樣的“乖孩子”難道就是人才培養的目標嗎?
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有線電視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內容,我們既要以最大的善意來呵護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也要以細致入微的誠意來對孩子加強教育和引導。和網絡一樣,有線電視只是一種工具,并沒有“原罪”。在信息社會,如何趨利避害地利用信息化載體,考驗著家長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在社會流動越來越迅速、社會互動越來越頻繁的時代里,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關系網絡上一個節點,“獨善其身”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景罷了。與其“一刀切”地關上有線電視的大門,還不如“反客為主”,充分利用有線電視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給予孩子更多的思想啟蒙、人格教育和素質教育。
立刻馬上轉發!
你能做到嗎?
請把此文分享給你的朋友們,2014年行大運!
轉!轉!轉轉轉....
分享給您的朋友:
您的朋友也可能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屏幕右上角,可以直接【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讓我們一起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