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思路:
游戲音樂選自俄羅斯作曲家彼?伊?柴科夫斯基所寫的音樂劇《胡桃夾子——糖果仙子舞曲》。音樂劇描述了圣誕節,女孩瑪麗得到一只胡桃夾子。夜晚,她夢見胡桃夾子變成了一位王子,領著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戰,后來又把她帶到果醬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歡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樂。整首樂曲充滿單純而神秘的童話色彩。
這首樂曲結構大致可以劃分為A-B-過門-A-C。如何把這首樂曲設計成既適宜中班幼兒欣賞又符合樂曲本身的結構、性質的活動呢?我們想到了游戲。游戲與教育情景的結合可以讓幼兒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活動。在分析樂曲的結構、性質后,我們確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目標:
1、在游戲情節的提示下隨音樂做相應動作。
2、能遷移并創編小魚游、吹泡泡等動作,表現音樂快樂的情緒。
3、體驗在音樂變化時及時控制自己身體的快樂。
準備:
1、自制胸飾(美人魚),魔法棒。
2、音樂磁帶。
過程:
一、欣賞AB段音樂,創編小魚游、吹泡泡等動作
1、欣賞AB段音樂。
師:美麗的大海里生活著一群可愛的魚寶寶,它們喜歡游泳、吹泡泡,生活得很開心。這里有一段音樂說的就是這群可愛的魚寶寶,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創編AB段動作。
(1)創編游泳的動作。
①師:音樂里的小魚是怎么游泳的?誰會用動作做一做?
一幼兒做出“雙手手掌相合,在胸前左右擺動”的動作,教師反饋:“好可愛的魚寶寶!我們一起來跟他學一學。”全體幼兒坐在座位上模仿。
(為什么讓幼兒在座位上練習動作?這是因為在坐著的空間狀態下,幼兒的注意力最集中,同時便于教師觀察幼兒的動作。)
②師:還有誰和他游得不一樣?
一幼兒做出“左手在身體前擺動表示魚鰭,右手在身體后擺動表示魚尾”的動作,教師邊模仿該幼兒的動作,邊提問:“前面是什么呀?后面是什么呢?”幼兒回答后,教師邀請全體幼兒:“那我們一起來學小魚游。魚鰭搖一搖,尾巴搖一搖。”全體幼兒依然坐在座位上模仿。
③師(重復兩個幼兒的動作):還可以怎么做?
一幼兒做出“晃動身體,搖搖擺擺地游”的動作,教師邊模仿該幼兒的動作邊說:“還可以一搖一擺地游。”
④師:我們可以往這里游一游(左手在胸前自左向右游),還可以往那里游一游(右手在胸前自右向左游)。
(教師一方面調動幼兒已有經驗,一方面注意豐富幼兒的動作經驗。)
(2)創編吐泡泡的動作。
師:小魚是怎么吐泡泡的呢?請你們用動作表示一下。
●一幼兒做出“伸舌頭”的動作,教師模仿。
●一幼兒做出“雙手放在嘴邊似吹喇叭狀,連續地、搖頭晃腦地吐泡泡”的動作。教師邊模仿該幼兒的動作邊反饋:“這個魚寶寶吐出來的可不是一個泡泡,而是很多很多泡泡,是一串泡泡。我們一起來跟她學一學。”全體幼兒模仿。
●一幼兒做出“連續吐兩次泡泡”的動作,教師(邊反饋邊做出相應動作):“我看出來了,你連續吹了兩下泡泡,泡泡越吹越大了,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全體幼兒模仿吹泡泡的動作。該幼兒強調:“我是先吸一口水,再吐泡泡的。”教師:“好,那我們一起先吸一口水,再吹一個大大的泡泡。”全體幼兒再次模仿。
(3)創編打招呼的動作。
①師:我們是怎么打招呼的?小魚可以用什么動作跟朋友打招呼呢?
一幼兒邊擺動左手邊說:“用魚鰭。”教師走到該幼兒面前,蹲下:“那我們用魚鰭來打打招呼,好不好?”教師和該幼兒面對面,左手與左手相互拍打:“哦,這是兩個魚鰭拍拍。”其余幼兒模仿該幼兒的動作。接著教師逐個和幼兒拍打左手(魚鰭),并和每個幼兒打招呼:“你好!你好!你好!”
②師:小魚除了用魚鰭和朋友打招呼,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打招呼呢?
幼:用尾巴。
教師請該幼兒演示用尾巴和朋友打招呼。
教師和該幼兒背靠背,用右手(魚尾)互相拍打,教師同時說:“你好!你好!你好!”
③師:這個辦法也很好!小魚可以用魚鰭打招呼,用魚尾巴打招呼,還可以和好朋友點點頭打招呼呢!
3、隨音樂練習AB段動作。
①師:我們把小魚游、小魚吹泡泡、小魚和朋友打招呼的動作一起跟著音樂做一做。
教師帶領幼兒隨AB段音樂做動作。A段音樂——反復做“小魚游”“小魚吹泡泡”的動作,B段音樂——做“和朋友打招呼”的動作。
②師:這一次,小魚要到大海里去游泳了,小魚該注意什么啊?
幼:大鯊魚。
師:對!要注意聽音樂,還要看一看周圍環境是不是安全。
③幼兒散點站立,隨AB段音樂做動作。
A段音樂:教師帶領幼兒反復做“小魚游”“小魚吹泡泡”的動作。
B段音樂:全體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一起游到“大海”里,隨后用各種動作和好朋友打招呼。
二、學習C段游戲
1、引出美人魚。
①音樂間奏(類似碧波蕩漾的水流聲),教師用“噓”聲提示幼兒注意音樂的變化,同時給自己貼上“美人魚”的胸飾。
②重復A段音樂:美人魚和小魚一起在大海里做“游泳”“吹泡泡”的動作。
③師:小魚們,誰來和你們玩游戲了?
幼:美人魚!
2、學習C段尾聲游戲。
(1)學習玩“照鏡子”游戲。
①師:美人魚也想來和你們玩游戲,我們教它玩個“照鏡子”的游戲吧。怎么玩呢?
幼:鏡子里的小孩和照鏡子的小孩做一樣的動作。
師:那你來做照鏡子的小孩,我做鏡子里的人,我們一起來玩好不好?
該幼兒即興做動作,教師隨即模仿其動作,邊做邊說:“我要跟你做一樣的動作。”
②師:剛才這個小朋友教我玩“照鏡子”的游戲了,現在我想和所有小朋友玩這個游戲,好不好?現在我做照鏡子的人,你們做鏡子里的人。
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教師邊做動作邊用語言提醒幼兒“點點你的頭”“扭扭你的腰”“招招你的手”。幼兒觀察并快速模仿教師的動作,進一步明確“照鏡子”游戲的規則。
③師:美人魚和小魚照鏡子的時候會做什么動作呢?
部分幼兒做出搖動魚鰭、晃動尾巴、雙手手掌相合擺動等動作。教師肯定幼兒的動作并逐一模仿。
④師:現在小魚們就和美人魚一起跟著音樂玩一玩“照鏡子”的游戲吧。
A段音樂:師幼一起做“小魚游”“小魚吹泡泡”的動作。
B段音樂:小魚游到大海里找朋友,和朋友打招呼。
間奏處:美人魚(教師扮演)出現。
重復A段音樂:美人魚與小魚一起做“游泳”“吹泡泡”的動作。
C段音樂:小魚和小魚(或美人魚)兩兩相對,玩“照鏡子”的游戲。(美人魚帶頭做洗臉、梳理等動作,拓展幼兒的創造思路。)
音樂結束,教師表揚按規則游戲的幼兒。
(2)出示魔法棒,介紹魔法棒的作用。
①師(出示金光閃閃的“迷你型”魔法棒,在空中畫一個大大的圓圈):當魔法棒出現的時候,海底世界的時間就會停止,小魚就要變成一種海底動物,定住不動。
(在韻律活動、游戲活動中,教師經常會使用一些道具,但有時這些道具的使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適得其反,成為幼兒學習的障礙。此處,應選擇體積較大的魔法棒還是選擇體積較小的迷你型魔法棒?我認為答案應該是后者。因為迷你型道具反而容易使幼兒聚焦,有助于幼兒關注魔法棒的運行狀況。)
②師(先用魔法棒在空中畫一個圈,然后指向某幼兒):你想變成什么?
幼:鯊魚。
師:請你用動作做出來。
該幼兒雙手相對,做出一張一合的動作。
師(模仿該幼兒動作):這是什么?
幼:這是鯊魚的牙齒。
③教師按上述方法鼓勵其他幼兒創編。
幼:我想變成貝殼。(雙腿跪下,雙手趴在地上,頭深深地埋在身體里。)
幼:我也想變成貝殼。(雙手掌稍空,上下相對合攏。)
師:他們兩個都是貝殼,但不一樣,我們來看看好嗎?
教師請兩幼兒面對大家做各自想出的貝殼的動作,并分別問幼兒是用身體什么部位變貝殼的。
師:這條小魚是用身體變貝殼的,那條小魚是用手變貝殼的,都可以!
④師:我們來和魔法棒一起玩這個好玩的游戲吧。當魔法棒出現的時候,也就是魔法棒畫圈圈的時候,你們就要怎么樣?
幼:找好位置站好。
師:對!這個辦法好!要找好位置站好,然后想著小魚要變成什么海底動物。當魔法棒停止不動的時候,小魚們就要定住不動了。聽懂了嗎?
幼(眾):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