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式的教育是學而優則士,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使教育成為獲取世俗功利的工具,將人的作用物化了。
而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給人一種完整幸福的人生,讓教育成為每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讓每個人都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尤其在童年,教育的意義更加重要,中國有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受他/她的童年經歷很大影響。所以,回到教育的原點就是——我們要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童年?
巴爾扎克說,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奧地利著名的生物學家昆拉多·洛倫茲博士榮獲了諾貝爾獎的“關鍵期”理論指出:人類的某種行為和技能、知識的掌握,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環境影響。
如果在這個時期施以正確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錯過這一時期,就需要花費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可能永遠無法彌補。
因此,每個寶寶都是天使,我們也必須讓孩子在快樂環境中成長,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培養孩子的生活、社會能力,為其成長奠定基礎。
孩子的快樂城堡
快樂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通過途徑可以實現的心理作用。快樂本質上也是一個人對待人生的態度,這種人生態度的教育,就是價值觀的樹立,正如專家所說的那樣:“我跟我的孩子從來不討論成績問題,從來不討論將來上什么大學的問題,這一切都不是重心。
重心在于培養孩子有愛心、善良、積極、樂觀、向上、勤奮等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