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個科研課題來說,撰寫結題報告(或叫研究報告)是課題研究的最后一個程序。如何撰寫研究報告呢?
一、研究報告的類型
研究報告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結果或進展的文件,是報告情況、建議、新發現和新成果的文獻。它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廣泛使用的一種文體。隨著教育研究的內容與方法的不同,研究報告也有不同的種類。
1、實證性研究的報告
即用實證性方法進行研究、描述研究結果或進展的報告。如對某個教育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寫成的調查報告;對某種教育現象進行科學實驗后寫成的實驗報告;對某個學校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總結以后寫成的經驗總結報告等。這類報告都是以直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為基礎,對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加以分析,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提出經驗、辦法、建議及存在的問題,得出應有的結論。
2、文獻性研究的報告
即用文獻法進行研究的報告。如教育史研究中的文獻考證的報告。這類研究報告以對文獻的分析、比較、綜合為主要內容,并展示文獻的考證過程,說明文獻的來源和可靠程度。
二、撰寫研究報告的基本要求
一份研究報告是否有意義,取決于它的質量,研究者必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科學性
科學性是科學研究成果的生命所在。研究報告的表述必須觀點正確、材料可靠,論證要以事實為依據,無論是闡述因果關系,結論的利弊和價值,結論的實用性和可行性,都必須從事實出發。推理要合乎邏輯,不可無根據地臆斷。
2、創造性
創造性是衡量研究報告質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別人沒有提出過的理論、概念、教育教學新方案,新的實驗方法,別人沒有觀察到的現象,在實驗和報告中第一次獲得的新的數據等,都是創造性的研究成果。
3、規范性
研究報告的表述雖無定法,但有常規可循。在撰寫研究報告時,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不能忽視最基本的規范要求。寫作之前要有明確的計劃和提綱,要根據研究的結構特點和邏輯順序,研究課題的任務和內容,來考慮表達的形式和表述的方式。
4、可讀性
為了便于傳播和交流,研究報告的表述應具有可讀性。語言闡述必須精確、通俗,在不損害規范性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簡潔的語言。專門的名詞術語,可以用,但不能故弄玄虛。文字切忌帶個人色彩。一般不采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不可把日常概念當作科學概念,不宜采用工作經驗總結式的文字。一篇高質量的論文,不僅要有創見,也要講究辭章,達到科學與文學、科學與美學的最佳結合。
三、各類研究報告的結構及撰寫方法
撰寫不同類型的研究報告有一般的共同要求,但不同類型的教育研究報告由于其結構的不向,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寫研究報告,首先必須把握各類報告的特征。
1、教育調查報告
對某種教育現象調查后,對其結果整理成的文字材料,就是教育調查報告。其作用是就某一科研課題搜集材料、羅列現象,在整理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過分析、歸納、綜合,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探索事物內部聯系及其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調查報告一般都包括總提、主體、結論這個“老三段”的基本格局。調查報告結構有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1)題目。應以簡練、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所要調查的對象、領域、方向等問題。題目應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導言。亦即引言、總提、序言、前言。簡短扼要地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任務、時間、地點、對象、范圍等。要注意將調查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必要性交待清楚,使讀者了解概況,初步掌握報告主旨,引起關注;調查方法要詳細說明,要寫明是普通調查還是非普通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夯、抽樣調查),是隨機取樣、機械取樣,還是分層取樣,調查方式是開調查會,還是訪問或問卷……,以便使人相信調查的科學性和真實性,體現調查報告的價值。
(3)主體。這是調查報告的正文部分。這部分要把調查來的大量材料,經過分析整理,歸納出若干項目,條分縷析地敘述,做到數據確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觀點明確。數據如能用圖示的形式表示,可以增加說服力,一目了然。
調查報告正文的寫作在安排上要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大致有如下幾種寫法:①按調查順序逐點來寫;②按被調查單位的人和事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來寫,以體現其規律性;③將兩種事物加以對比,以顯示其是非、優劣,找出其差異性;④按內容的特點分門別類逐一敘述。這種安排較為常見。最后,要寫清楚調查的結果。
(4)討論或建議。依據正文的科學分析,可以對結果作理論上的進一步闡述,深入地討論一些問題,亮出自己的觀點,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5)結論。利用邏輯推理,歸納出結論。即交待調查研究了什么問題,獲得了什么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6)參考資料。在調查研究報告過程中對參考、引用的資料要寫明出處。目的在于對所寫報告負責,并給讀者提出信息,也是尊重資料作者的勞動。出處的書寫順序一般是:書籍――作者、篇目名稱、出版單位、出版日期、頁次;報刊雜志――作者、篇目名稱、報刊雜志名稱、期次、頁次。
2、教育實驗報告
對某種教育現象實驗后,要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提出一個客觀的、概括的、能反映全過程及其結果的書面材料,就是教育實驗報告。教育實驗報告可以分為三部分:①前言;②實驗過程和結果;③討論及結論。實驗報告的基本結構:
(1)題目:應以簡練、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出教育的對象、領域、方法和問題,使讀者一目了然,判斷出有無閱讀價值。
(2)單位作者:應寫明研究者的工作單位,或寫明某某課題實驗者或牽頭人、組長、撰稿人,其他人員可寫在報告的結尾處。目的在于對實驗報告負責,并便于讀者與之聯系。
(3)課題的提出。用以說明本課題的來源、背景、針對性及解決該課題的實際意義的價值,明確表示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目的。表述要具體、清楚。
(4)實驗方法。這是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目的是使人了解研究結果是在什么條件下和情況中通過什么方法,根據什么事實得來的,從而判定實驗研究的科學性和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可依此進行重復驗證。關于實驗方法主要應交代:①怎樣選擇被試。被試的條件、數量、取樣方式,實驗時間及研究結果的適應范圍;②實驗的組織類型(方法)及采取這種組織類型的依據。即:是單組實驗、等組實驗還是輪組實驗;采取這種實驗類型的依據包括哪些方面,如考試成績及評分標準;基礎測定及測定內容等。③實驗的具體步驟,對實驗班進行實驗處理的情況。④因果共變關系的驗證(要注意原因變量一定要出現在結果變量之前,或兩者同時出現,但不能產生于結果變量之后,否則先果后因,實驗就不成立了)。這里,要對兩個變量進行測定。測定方法也要交代清楚:是口頭測定,書面測定還是操作測定;是個別測定還是集體測定;有無后效測定的時間等。因此,在實驗前,就應對與效果變量測定內容相關的原因變量進行測定,以便與效果變量對比:只有經過這樣的對比,才能發現共變關系。⑤對無關因子的控制情況。只有嚴格控制無關因子的作用,才可運用統計檢驗來消除偶然因子的作用。
(5)實驗結果。實驗結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數據和典型事例。數據要嚴格核實,要注意圖表的正確格式;用統計檢驗來描述實驗因子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典型事例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實驗結果,使實驗更有說服力。
(6)分析與討論。即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討論和分析與實驗結果有關的問題。其主要內容有:①由實驗結果來回答篇首提出來的問題;②對實驗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論證;③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相比較,找出得失優劣;④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及本實驗存在的問題,使以后的研究方向更明確,少走彎路。
(7)結論。它是對整個實驗的一個總結.它直接來自實驗的結果,并回答實驗提出的問題。下結論語言要準確簡明,推理要有嚴密的邏輯性,結論適用的范圍應同取樣的范圍一致。
(8)附錄和參考文獻。附錄是指內容太多、篇幅太長而不便于寫入研究報告但又必須向讀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如測試題、評分標準、原始數據、研究記錄、統計檢驗等內容。參考文獻是指在實驗報告中寫清參考和引用別人的材料和論述。應注明出處、作者、文獻標題、書名或刊名及出版時間。出處的書寫順序一般是:書籍――作者、篇目名稱、出版單位、出版日期、頁次;報刊雜志――作者、篇目名稱、報刊雜志名稱、期次、頁次。如引用未經翻譯的外文資料,最好用原文注解,以資查證。
3、教育經驗總結報告
經驗總結報告是對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積極探索而積累起來的經驗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書面材料。經驗總結報告的基本結構大體有以下幾部分:
(1)題目。可以是既定的科研項目,即專題經驗總結;也可以是對某一階段(如—學期、—學年等)全部工作的回顧。從中找出成效較大、印象較深、且富有新意的東西來確定總結的題目。
(2)引言。沒有固定的表達方式,大多數以凝煉簡潔的語言交待本篇經驗總結的背景、寫作目的、取得的主要成績等,使讀者一開始就判斷出有無參考價值。
(3)正文。圍繞經驗總結的主題(總觀點)組織材料。可在文中設小標題,但要注意所敘述的若干個問題的內在聯系。經驗總結既要有典型的事例,又要通過分析研究,加以理論概括,做到內容生動,有理有據,說理性強,使人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工作上可資借鑒。
(4)結尾。這是經驗總結的精髓和結晶。它是通過正文的典型材料及對其分析而概括出的結論,是從大量具體事實中找出的規律性東西,它應反映作者的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