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雪門(1891~1973),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
論幼稚教育的目的
早在本世紀30年代,張雪門就曾根據教育目標的不同,把中國的幼稚教育分為4類:
(一)以培植士大夫為目標的幼稚教育
(二)以培養宗教信徒為目的的幼稚教育
(三)以發展兒童個性為目標的幼稚教育
(四)以改造中華民族為目標的幼稚教育
早在1929年,張雪門在《幼稚園的研究》一書中就提出:“課程是什么?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制,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同時明確指出:“幼稚園的課程是什么?這是給三足歲到六足歲的孩子所能夠做而且歡喜做的經驗的預備”。此后不久他在《幼稚教育概論》一書中又指出:“課程源于人類的經驗,只為這些經驗對于人生(個人和社會)有絕大的幫助,有特殊的價值;所以人類要想滿足自己的需求,充實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學得這些經驗,學得了一些又想學得了多些,而且把學得的再傳給后人”。因此,他認為不應當把課程僅視為“知識的積體”,而應當是把“技能知識、興趣、道德、體力、風俗、禮節種種的經驗,都包括在課程里。換一句話來說,課程是適應生長的有價值的材料。”不過這時他還沒有明確提出“行為課程”的概念。直到1966年他出版了《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一書,才明確提出什么叫行為課程的問題。他說:“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他認為這種課程“完全根據于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開展,也從生活而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動?!彼紫葢⒁獾氖菍嶋H行為,凡掃地、抹桌、熬糖、爆米花以及養雞、養蠶、種玉蜀黍和各種小花等,能夠讓幼兒實際行動的,都應該讓他們實際去行動。因為“從行為中所得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從行動中所獲得的勝利,才是真實的制馭環境的能力?!蓖瑫r幼兒只有通過這種實際行為,才能使個體與環境接觸,從而產生直接經驗,這種經驗也可以說是人生的基本經驗。他還特別說明,“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經驗,然后才可以補充想象。”至于游戲、故事、唱歌等教材,雖然也可以給予幼兒模仿和表演的機會,然而并不能代表人類實際的行為。所以,他要求教師一定要注意兒童的實際行為,要“常常運用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以喚起其生活的需要,擴充其生活的經驗,培養其生活的能力?!彼J為“若教師真能做到這樣,這便是行為課程了?!?
如何按照上述行為課程的要求組織幼稚園的課程呢?他認為幼稚園課程的組織與小學、中學和大學各級學校的課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其特點有三: 第一、“幼稚生對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沒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間一切的一切,都是整個兒的?!彼跃幹普n程時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統了,反不能引起兒童的反應。第二、“當幼稚生的時期中,滿足個體的需要,實甚于社會的希求。”所以編制課程時,應兼顧社會和個體兩方面的的需求。第三、“幼稚園的課程,須根據于兒童自己直接的經驗?!彪m然這種經驗不如傳授式的經濟和整齊,但對于幼兒來說,意義重大。
此后他于70年代初出版的《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一書中,又在總結40多年研究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組織幼稚園課程的一些標準和要求,如:“課程須和兒童的生活聯絡。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事前應有準備應估量環境,應有相當的組織,且需要有遠大的目標。各種動作和材料全須合乎兒童的經驗能力和興趣。 動作中須使兒童有自由發展創作的機會。各種知識技能興趣習慣等全由兒童直接的經驗中獲得?!痹谶@里他不僅提出課程及與兒童生活聯系;須合乎兒童的能力、興趣和自由發展的需要,還特別強調了課程須有目的、有計劃有遠大的目標。他在實踐中還曾指導幼師生具體根據上述標準,擬定了《各月活動估量表》,即全年的課程表。在這些估量表中都將活動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兒童三大類:自然環境類包括節氣、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社會環境類包括節令、紀念日、農作、家庭、店鋪、職業、風俗、公共機關、學校;兒童類包括游戲和疾病,并規定了每月的中心活動。
他指出行為課程的要旨是以行為為中心,以設計為過程。只有行為沒有計劃、實行和檢討的設計步驟,算不得有價值的行為;只有設計沒有實踐的行為又是空中樓閣。所以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當是起于活動而終于活動的有計劃的設計。行為課程既經設計,則應根據設計精選有助于幼兒生長進步的自然的良好行為,指導進行。同時在進行中須把握住遠大而客觀的標準,并注意勞動中亦須勞心的原則。由于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系采取單元教學,它一般是先根據幼兒的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目的,再根據目的估量行為的內容。行為課程的內容可以包括幼兒的工作、游戲、音樂、故事兒歌,以及常識等科的教材。但在實施時,則應徹底打破各學科的界限。在活動進行中,教師應在各科教材中選擇與學習單元有關的材料,加以運用,適當配合幼兒實際行為的發展,使各科教材自然的融會在幼兒生活中,力求做到從生活中來,從生活而發展,也從生活而結束。采用行為課程教學法,教師在課程進行前要準備教材、布置環境、詳擬計劃;在課程進行中,教師要隨時巡視指導,不重講解,而著重指導幼兒行為的實踐,使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負責守法、友愛互助等基本習慣。行為課程的教學結束后,評量與檢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師可以此了解幼兒的知識、思考、習慣、技能、態度、理想、興趣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至于單元的選擇,則須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會需要及幼兒的能力。
綜上所述,張雪門的幼稚園行為課程理論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強調通過兒童的實際行為,使兒童獲得直接經驗;同時要求根據兒童的能力、興趣和需要組織教學,主張采取單元設計的方法,打破各種學科的界限。這種課程理論,雖然從學校教學的一般規律看來,不是完全無可非議,但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來說,則有比較明顯的積極意義。
幼稚師范教育思想是張雪門的幼稚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研究幼稚教育如僅限于研究幼稚園教育,拋棄了師范教育,這無異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葉者不整樹木,決不是徹底的辦法”。張雪門的幼稚師范教育思想和實踐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就是他非常注意實踐,從一開始起就從“騎馬者應從馬背上學”這一基本指導思想出發把見習和實習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對于幼稚師范的見習和實習張雪門曾作了系統的論述:
(一)關于見習、實習的場所 他認為幼師生的實習場所應有4種單位:
(1)中心幼稚園。幼稚師范設立的中心幼稚園是供幼師生獲得教育幼兒的實際經驗的重要實習基地。中心幼稚園的教師,既是幼兒的教師,也是幼師生的導師。幼師生通過在中心園的實踐,可以奠定學習幼稚教育、從事幼稚教育、熱愛幼稚教育事業的基礎。
(2)平民幼稚園。這是幼師生第二學年實踐的主要場所。當時北平幼稚師范校內外共有平民幼稚園五、六個之多。它們均是借用正規幼稚園的園舍設立的,于是幼師生的實習活動便從商借園舍開始,然后進行生源的社會調查,宣傳動員經濟貧困的家長送幼兒入園來免費受教育。在幼兒入園后,幼師生則在園內輪流擔任園長、教師、會計、采購等工作,通過這種實習可以使幼師生具有獨立從事幼稚園各種工作的能力。
(3)嬰兒教保園。當時香山慈幼院的嬰兒教保園,收托初生到四周歲的兒童,規模較大、設備講究,對嬰兒的保健、營養、教育都很重視。在這里幼師生通過衛生保健、兒童營養、膳食烹飪、嬰幼兒服裝裁剪制作等方面的實習,可以了解嬰幼兒的身心特點及嬰兒保教的基本常識。
(4)小學。通過在小學的參觀和實習,可以使幼師生了解幼兒在入小學前在知識、行為、興趣、態度等方面應如何做好準備,為入學打好基礎。除以上幾種實習和見習之外,他還主張組織學生下鄉舉辦鄉村幼稚園,使學生了解農村迫切需要幼稚教育的情況,進一步體會幼稚教育的社會價值,從而堅定其要百折不撓地為幼稚教育事業獻身的決心。
(二)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組織
如何按照上述行為課程的要求組織幼稚園的課程呢?他認為幼稚園課程的組織與小學、中學和大學各級學校的課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點和要求,其特點有三: 第一、“幼稚生對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沒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間一切的一切,都是整個兒的?!彼跃幹普n程時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統了,反不能引起兒童的反應。第二、“當幼稚生的時期中,滿足個體的需要,實甚于社會的希求?!彼跃幹普n程時,應兼顧社會和個體兩方面的的需求。第三、“幼稚園的課程,須根據于兒童自己直接的經驗?!彪m然這種經驗不如傳授式的經濟和整齊,但對于幼兒來說,意義重大。
此后他于70年代初出版的《中國幼稚園課程研究》一書中,又在總結40多年研究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組織幼稚園課程的一些標準和要求,如:“課程須和兒童的生活聯絡。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事前應有準備應估量環境,應有相當的組織,且需要有遠大的目標。各種動作和材料全須合乎兒童的經驗能力和興趣。
動作中須使兒童有自由發展創作的機會。各種知識技能興趣習慣等全由兒童直接的經驗中獲得。”在這里他不僅提出課程及與兒童生活聯系;須合乎兒童的能力、興趣和自由發展的需要,還特別強調了課程須有目的、有計劃有遠大的目標。他在實踐中還曾指導幼師生具體根據上述標準,擬定了《各月活動估量表》,即全年的課程表。在這些估量表中都將活動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兒童三大類:自然環境類包括節氣、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社會環境類包括節令、紀念日、農作、家庭、店鋪、職業、風俗、公共機關、學校;兒童類包括游戲和疾病,并規定了每月的中心活動。
他指出行為課程的要旨是以行為為中心,以設計為過程。只有行為沒有計劃、實行和檢討的設計步驟,算不得有價值的行為;只有設計沒有實踐的行為又是空中樓閣。所以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當是起于活動而終于活動的有計劃的設計。行為課程既經設計,則應根據設計精選有助于幼兒生長進步的自然的良好行為,指導進行。同時在進行中須把握住遠大而客觀的標準,并注意勞動中亦須勞心的原則。由于行為課程的教學方法系采取單元教學,它一般是先根據幼兒的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目的,再根據目的估量行為的內容。行為課程的內容可以包括幼兒的工作、游戲、音樂、故事兒歌,以及常識等科的教材。但在實施時,則應徹底打破各學科的界限。在活動進行中,教師應在各科教材中選擇與學習單元有關的材料,加以運用,適當配合幼兒實際行為的發展,使各科教材自然的融會在幼兒生活中,力求做到從生活中來,從生活而發展,也從生活而結束。采用行為課程教學法,教師在課程進行前要準備教材、布置環境、詳擬計劃;在課程進行中,教師要隨時巡視指導,不重講解,而著重指導幼兒行為的實踐,使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負責守法、友愛互助等基本習慣。行為課程的教學結束后,評量與檢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師可以此了解幼兒的知識、思考、習慣、技能、態度、理想、興趣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至于單元的選擇,則須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會需要及幼兒的能力。
綜上所述,張雪門的幼稚園行為課程理論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強調通過兒童的實際行為,使兒童獲得直接經驗;同時要求根據兒童的能力、興趣和需要組織教學,主張采取單元設計的方法,打破各種學科的界限。這種課程理論,雖然從學校教學的一般規律看來,不是完全無可非議,但對學前兒童的教育來說,則有比較明顯的積極意義。
在三年中,他規定第一學年每周實習為9學時,分3次進行。先參觀本校中心園的園址、園舍、設備、教具、教學設計、各科教學、游戲,以及教師的態度、技能、興趣、習慣、儀表,及教師對幼兒發生問題的處理等,使幼師生對幼稚園有個基本概念。然后參觀各類型的幼稚園,使師范生開擴眼界、擴充知識,研究、比較、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教育。最后是參與實習,每周有三個上午到中心園實習教育教學活動,以形成幼師生的基本觀念和教學能力。第二學年的實習時間則主要由學生自己支配。在平民幼稚園里,從建園到管理,都讓幼師生獨立完成。第三學年的第一學期,一半時間在嬰兒園實習,另一半時間到小學實習,使幼師生對幼稚園的兩端都有所了解,知道如何使各階段教育相互銜接;第二學期則全班下鄉,開辦農村幼稚園,使幼師生確立為城市平民及鄉村農民的幼稚教育而獻身的志向,忠誠于貧苦的勞動人民的教育事業。
張雪門把上述這種實習計劃,稱為“有系統組織的實習”,他認為這種有系統組織的實習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第一須有步驟,第二須有范圍,第三須有相當時間,第四更須有適合的導師與方法”。同時他指出這種實習的進行步驟大體上可分為4大階段:“第一是參觀,時間為一個學期,其對象為建筑、教具、工具、材料等設備,師生的儀表、態度與興趣,對幼稚生習慣積極或消極之處置,工作、游戲、文學等教學過程以及整個的設計。在這一時期指導的教師,應以擔任實習的導師為主,幼稚園教師為輔?!趨⒂^時期的師范生,唯一注重的是在培養對幼稚園的基本觀念。第二是見習,時間也是一個學期,從供備材料開始,一直到整個設計活動中的參與。在這一時期指導的教師,應以幼稚園教師及擔任實習的導師為主?!娏暤牡攸c,也以自己的中心或附屬幼稚園為宜。第三是試教,我對這一時期定的是一個學年。凡指定幼稚園中的招生、編級、選材、組織課程、指導活動、編制預算決算,以及一切教學上教師業務上幼稚園行政上的處理,都由二年級的師范生來擔任,擔任實習的導師反退居于顧問地位。第四是輔導,時間也是一個學年。輔導在縱的方面是由兒童的隊伍出發,向兒童家庭推進的是家庭訪問,親職教育;同時更由個案工作求得整的聯絡向學校單位前后延伸到托兒所和小學低年級。橫的方面是向廣大的社會聯系,包括社區調查、營養站、衛生站、輔導會、導生班。這些工作,一律由三年級的師范生負責,他們要自己計劃,自己分配工作,自己檢討并改進,這一階段的實習不但要了解兒童的發展情況,而且要進一步主動地展開全面的兒童福利工作,培養地方師資,以求達到幼稚教育的合理和普及?!案鶕陨纤鑫覀兛梢郧宄乜吹綇堁╅T提出的實習計劃與傳統師范學校的實習有明顯的不同;一是在空間上,它把幼師生的實習場所從幼稚園擴大到嬰兒園和小學,從校內擴大到校外,從城市擴大到農村;二是在時間上,它從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學期,增加到三年六個學期中均有實習;三是內容上,它從僅僅實習幼兒教育擴展到嬰兒保育、小學教育,從只實習教育和教學擴展到實習行政管理以及縫紉、炊事等。
總之,張雪門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他以畢生的精力致力于幼稚教育,先后達60年。他的幼兒教育思想和實踐過去曾對我國,尤其是我國北方和臺灣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對幼稚教育的目的、課程和師資培養等方面的論述,有不少地方現在仍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同時他一生不為名利,熱愛幼教事業,熱愛兒童,為幼教事業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和他注重實踐,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在幼稚園、幼稚師范最基層的崗位上辛勤工作,孜孜不倦地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也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