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改革開放大潮,把封閉了三十年的大門沖開了。時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的廖乃雄教授(青主之子)得到一個機會赴西德訪問。作為當代最負盛名之一的德國作曲家奧爾夫,當然是研究歐洲音樂的學者所希望拜會的。通過多方打探,找到奧爾夫先生的電話。此時的奧爾夫先生已深居淺出,極少會客。但聽說有來自中國的學者求見,馬上盛情邀請。正如奧爾夫夫人說的:"我深知,卡爾.奧爾夫曾十分贊賞中國的文化和藝術。……"(為《奧爾夫在中國-Orff 100》專刊題詞),奧爾夫先生在長達六小時的會面時,向廖教授介紹他的音樂教育理念,贈送全套Shulwerk教材與音響。并安排到奧爾夫學院參觀。希望他的Shulwerk能在有著古老文化傳統的中華大地生根開花結果。滿載而歸的廖教授1981年回國,就一頭扎進奧爾夫音樂教育的介紹之中,寫文章、翻釋資料、到各地講座……。這是大陸第一次知道奧爾夫, 1984年在上海首次舉辦奧爾夫音樂教育講習班,在此基礎上培養了第一批搞奧爾夫教學實驗的教師。在上海、南京、開封等地開展的實驗中涌現了一些音樂教育改革的先進教師。廖乃雄教授還爭取了中國學子赴薩爾斯堡奧爾夫學院學習機會,作為中國(大陸)奧爾夫"第一傳人"為在大陸傳播奧爾夫,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由廖乃雄教授積極牽線、組織,西柏林著名的奧爾夫教師施奈德夫人在廣州、南京、上海相繼辦班講學,歷時三個月,令國人大開眼界。1986年施奈德夫人又在北京、西安講學。特別在北京一個月,來自各地二十幾省市,近九百人參加,盛況空前,尤如一股強勁春風,摧化美育之花綻開。至1988、1991年由奧爾夫基金會和奧爾夫學院資助,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委員會兩度與北京師范學院(現首都師大)聯合主辦大型師資培訓活動(400與600余人次)。特邀著名奧爾夫教師沃爾夫岡.哈特曼先生、彼得.庫巴斯先生和曼努艾拉女士前來講學。全國除青海省外各省市均派人參加,特別是包括中央、中國音樂學院及高等師范院校的一批研究生和青年教法教師的加入,使奧爾夫在大陸形成一個小小熱潮。88年美國奧爾夫協會會長瑪瑞.莎洛克博士應中國音協邀請到北京、西安講學,受到熱烈歡迎。這個時期奧爾夫主要在師范系統和中小學發展。中國音協借此機會促成奧爾夫學會(即現設中國音協之下的奧爾夫專業委員會)的成立,以借此熱潮促進大陸的音樂教育改革。
從八十年代初至此近十年的推動,在一定范圍內對奧爾夫有了一定了解。反思這時期,對奧爾夫的認識,正如廖教授說的"…重新看來也難免較淺顯……"。其中一個偏差,如在強調節奏的重要性時,提出的"節奏第一",加上當時的條件和認識水平,使一些教師誤以為拍手跺腳就是"奧爾夫"。一時間,一些學校,間間教室、堂堂音樂課,均以此為改革標志,就是打擊樂的應用也 缺乏章法。結果,被一些老派譏諷為"鬧爾夫","拍拍打打、亂亂哄哄,什么也學不到。"……尤其是一些當時的"權威專家"一發話,一瓢冷水潑下來,其結果是可想而知。這就是奧爾夫在中國大陸初期發展的狀況。
奧爾夫兒童音樂教育體系的基本特色
(一) 在課程思想上,奧爾夫追求"原始性"音樂,倡導綜合性音樂教育
奧爾夫認為:"……原始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適合兒童的"。從其原始性兒童音樂教育觀出發,奧爾夫指出,"原素性音樂永遠不是音樂本身,它是同動作、舞蹈和語言聯系在一起的","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對于處在個體發展原始或者初級階段的兒童來說,獲得全面、完整的綜合性審美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從藝術的本原來看,音樂、語言、舞蹈本身就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兒童從事音樂學習行為實際上就是人類原始藝術活動的一種再現,兒童音樂教學活動不能只局限于音樂范圍內。 在這種綜合性藝術觀指導下,奧爾夫不僅教兒童唱歌識譜,而且也教兒童演奏樂器。在教兒童演唱、演奏的同時,還結合自由朗誦、即興舞蹈、歌唱和奏樂來進行藝術實踐活動,并鼓勵兒童在活動中身心投入地進行創作、表演、欣賞、交流與評價。奧爾夫認為:這種創作、表演、欣賞三位一體,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是為了給兒童創造獲得全面、豐富、綜合審美體驗的機會。
(二) 在課程內容上,奧爾夫強調一切從兒童出發,選擇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民歌、童謠、諺語等教學素材于兒童音樂教學中。
奧爾夫教學體系的對象是所有的兒童,包括那些才能較差的兒童。因此,在教學內容、教材的選擇與確定上,奧爾夫都是根據兒童的特點來進行的。例如,在教學材料的選擇上,從布谷鳥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為旋律學習的起點,詞的起點則是孩子們的名字、熟悉的童謠、兒歌以及色彩、花、樹木、一周的每一天、地名等。 奧爾夫體系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動作造型、聲音造型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動和節奏朗誦活動。動作造型包括律動、舞蹈、戲劇表演、指揮和聲勢活動(所謂聲勢活動是一種用兒童的身體作樂器以此進行節奏訓練的極簡單又有趣的活動。聲勢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腳的簡稱)。聲音造型即指樂器演奏活動。奧爾夫認為:這種集詩、舞、樂、戲劇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內容不僅符合人類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時也符合兒童的特點和他們學習音樂的自然天性。 奧爾夫體系的教材也充分考慮了兒童音樂學習的特點。這點可用奧爾夫本人寫的5卷學校音樂教材作為代表。它的內容主要是來自德國兒童熟悉并喜愛的民歌、諺語、童謠和兒童游戲。因為奧爾夫認為只有來自兒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東西。
(三) 在課程方法上,奧爾夫體系推崇主動學習音樂,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從原始性音樂教育觀出發,奧爾夫推崇兒童主動學習音樂。他說:"我追求的是通過要學生自己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并設計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發展了的藝術性樂器來訓練,而用一種以節奏性為主、并比較容易學會的樂器,和肌體相近的樂器"。奧爾夫的這種樂器不是高度精確性或高度科技化的樂器(如鋼琴、電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體(如拍手、跺腳、捻指等)、原始的發聲器(如鈴鼓、手鼓、木魚等)和奧爾夫自己設計發明的"奧爾夫樂器"(一種音條可以靈活拆裝的敲擊樂器包括木琴、鐘琴等)。
在教兒童音樂欣賞時,奧爾夫不是讓孩子們被動的聽,而是借助一些輔助性符號,隨著樂器的進行,分聲步演奏打擊樂器,這樣兒童不僅體驗到音樂的美妙,而且了解了樂曲的節奏、結構和風格。奧爾夫認為,讓兒童主動學習音樂還應包括在課堂上老師的指導,奧爾夫常常強調教師在課堂上不是作為導演而存在,而是一個提出問題的人,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通過提出問題并組織討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 正如一切原始形態的藝術活動都帶有自發性、創造性一樣,奧爾夫倡導的原始性音樂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創造。奧爾夫明確指出"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音樂創造有簡單復雜之分,但從創造的本質意義上說,兒童音樂的創造和音樂大師的創造具有同等意義,同等價值"。引導創作成了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的主要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僅僅向幼兒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調、最基本的節奏、最基本的動作方法等),教師被要求站在兒童的角度來主持展開音樂教學活動;兒童則主要是通過在范例和教師啟發引導下進行集體創作的音樂學習,兒童被要求即興編創歌詞或吟誦韻文;兒童被要求用自己創造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