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當代社會向現代教育提出了挑戰:如何培養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能生存并發展的人?人們正努力打破傳統的束縛,不斷進行教育改革和各種探索實踐。“幼兒園要教學還是不要教學?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即幼兒園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問題)”便是幼教專家們長期探討的總軸,也是觀念轉變所在。幼教觀念的不斷變革,體現著幼教事業的持續前進,然而,怎樣把觀念轉化為實踐操作行為,教師們在實際教學中到底該怎么教?許多教師都存在這樣的困惑:
其一:依照心理學研究成果,3~6歲的兒童受其身心發展的限制,往往以游戲的方式來認識世界,那么教師在指導中又如何體現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
其二:幼兒的發展是身心和諧的全面的發展,那么,在每一具體活動中,教師又該怎樣突出某一特定活動的特點并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
由于上述困惑的存在,往往導致實踐操作中的極端化傾向。如有的教師不敢對孩子提要求,唯恐重蹈傳統教育的弊端,以致教育活動散漫、無目的,把游戲變成了閑蕩;而有的則以過多的規則束縛孩子,使兒童游戲變成了“游戲兒童”;也有的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豐富多彩,而忽視研究每一具體活動對孩子發展的特有功能,把游戲變為純粹模仿,而非真正自主的活動。
廣大幼教實踐工作者迫切需要一種既體現現代教育理論,又易于在實踐中把握操作的教育指導方法,即需要解決“怎么教”的難題。
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活動區是具有幼兒特點,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主動地練習、鞏固原有的知識,并獲取知識經驗,以提供合適的活動區域、多樣化的活動材料、情境化的游戲形式,使幼兒得到可自主發展的場所。活動區實際就是一種教學與游戲相結合后的幼兒活動形式,它以其自身的優點已走進越來越多的園所。教師“怎么教”好在活動區中的幼兒,怎樣使教學與游戲更好地得到優化結合,便是我園研究重點所在。其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
三、探索與實踐
為了發揮活動區的最大價值,順應幼兒的自然發展和按照社會的要求來發展幼兒,從而促進幼兒真正地全面發展,我園在一九九七年十月至十二月間的一年多時間里,展開了此項工作的認真探索與實踐,并取得初步經驗:
(一)尊重幼兒的需要,創設可充分探索的環境條件
要尊重幼兒的需要,首先必須了解幼兒的需要。教師們對每個孩子進行了分析評估,并做好成長記錄,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和幼兒需要,盡可能地提供孩子們充分的活動條件和發展空間,讓孩子們在活動區中能有所動,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良好的環境是幼兒發展的基礎,我們為幼兒設計和布置了各類活動區,既考慮適切性和興趣性,讓孩子愿意玩,樂于玩,又注意層次性和教育性,使不同水平的幼兒都能有所發展,同時又考慮靈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能根據教學和游戲的需要,適當進行變動。
在材料的投放上,我們充分考慮幼兒的可操作性。皮亞杰研究的“知識的建構”理論提示我們,幼兒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主,他們采用直覺行動性思維方式,在通過對物體的反復操作中,才逐步理解物體之間的關系,因此,可以說沒有操作就沒有活動,也沒有幼兒的發展。同時,讓對幼兒的操作不僅可以動手操作,也可以動腦操作、動口語言操作等,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保證適宜的目標,注重幼兒間的差異,安排適當的內容
目標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目標的達成度取決于幼兒發展基礎以及發展的可能性,目標應綜合諸方面因素,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發展。我們教師在確立目標時,根據本班幼兒身心發展基礎及可能性,給予幼兒跳一跳、摘得到的機會;同時廣義理解目標對幼兒全面發展的促進意義,不局限于某一學科的認知領域,讓其擴展至情感、態度等多向維度,以全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
由于幼兒存在著年齡和個體差異,為了滿足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需要,我們每班根據自己的特點設置了各類活動區,每個區中有多種活動內容,有的側重于粗淺知識的學習,有的著重于簡單技能的練習和掌握,還有的則可讓幼兒滿足興趣、好奇心等。如:小班幼兒喜歡擺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活動的安排要偏重于游戲活動,大班的幼兒思維力有所發展,知識面也拓展了,活動安排應偏向于教學活動,這樣,也能為入小學做準備。如針對磁鐵這一教學內容,我們在科學角中放了磁鐵和鐵、紙、塑料、布等制品,讓幼兒在一段時間內自由地去玩,由他們操作、觀察、思考、分類等,然后通過游戲“釣魚比賽”或“送小娃娃回家”引出討論:“為什么有的魚釣起來了,有的釣不起來呢?”或“為什么有的小娃娃能回家,而別的小娃娃卻回不了家呢?”從而讓幼兒知道磁鐵的性能和用途。
(三)激發幼兒興趣,伴隨情感動力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3~6歲幼兒往往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力不穩定,并伴隨情感進行。活動中,只有當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興趣、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時,才會積極主動參與活動。針對這一點,我們教師以強烈的“激趣”意識,掌握相應技巧,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人制宜,以自己積極飽滿的情緒去感染與帶動幼兒,并自始至終以鼓勵、欣賞的態度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留意捕捉能力差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以新穎有趣的提問讓幼兒身臨其境,萌發相應情感,或通過師生角色“互換”,消除幼兒心理的緊張感,讓幼兒更積極主動投入活動之中。
(四)既定教育與隨機教育相結合
教師們在指導幼兒活動時,主要分兩條主線:一條是教師依據教育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實施教育活動;另一條是教師在指導的同時,不斷吸取幼兒身心發展變化的信息反饋,確定幼兒新的學習需要,實施、調整下一步指導計劃,即既定教育和隨機教育相結合,并針對不同年齡班、不同活動性質作出相應調整。我們可以用圖表來表示兩種教育的相互性:
(五)把握好教學與游戲結合的時機和度,努力追求教學與游戲的最優化結合
雖然并非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在活動區中進行,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可以把教學與游戲的優化結合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使其達到較好的效果。如:在認識蔬菜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活動區的生活角中投放了青菜和菠菜,結果發現有的孩子不知所措,有的則將兩種菜分開;知道菜名的小朋友會告訴同伴,不知道的會跑過來問老師。第二天,老師準備了更多的青菜和菠菜,讓幼兒撿菜,在此過程中,孩子們知道了這兩種菜的特征,并通過分組撿菜比賽,提高了興趣,這時,有孩子問是幫誰撿菜,聽說是幫廚房阿姨撿菜,等會要燒給大家吃的,又有孩子建議洗干凈再送下去。在以后的幾天里,孩子們特別注意吃蔬菜,以確定今天吃的是青菜還是菠菜,感受了它們的不同味道。這種活動,既讓孩子了解了青菜與菠菜的特征和味道,體會了勞動的辛苦,知道要尊重廚房人員的工作,幼兒又自始至終充滿興趣,讓教學與游戲達到了最優化結合。
四、探索后的啟示
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們必須貫徹落實《規程》精神,然而這其中重要的一環是要將這些轉變了的教育觀念落實于教育實踐,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實現兩個轉化,那就是將教師的教育觀念轉化為教育行為;將教師的教育行為轉化為教育效果。而要實現這兩個轉化是相當艱難的,我園也正在努力爭取邁出更大一步,我們希望我們已取得的一點經驗能帶給大家更多的啟示,并共同更新觀念,突破傳統授課形式,博采眾長,結合自已的實際工作,通過創造──學習──再創造,使教育工作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