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嘉定區實驗幼兒園:浦春芳
小鳥,你好!
2月25 日 晴
清晨,一輪流光溢彩的太陽照在幼兒園花壇中那幾棵白玉蘭樹上,一束束金光透過樹枝的縫間灑滿了整個校園。門衛王師傅提著幾只鳥籠走了過來,鳥籠上貼著的“鸚鵡”、“龍鳳鳥”的字樣告訴著我們小鳥的名字,他把它們一一掛在了樹枝上。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隨著一聲聲稚嫩的“Good morning ”的問候聲,平靜的幼兒園一下子又熱鬧了起來。
“哎!我們幼兒園里新來了幾只小鳥,你們看見了嗎?”幾個眼尖的幼兒一進活動室就宣布著自己的新發現。
“看見了,有好幾只呢,還很漂亮的呢!”
“真的?在哪兒呢?老師,帶我們去看看吧”孩子們要求著。
“好呀。”我爽快地應答著。
“噢!我們去看小鳥嘍!”孩子們一下子奔下樓去,圍在了小鳥周圍。這邊幾個孩子在逗鸚鵡說話:
“Hello 你好!”“格格吉祥!”……孩子們說著各種不同的語言,可是鸚鵡緊閉小嘴,就是不開口。這下,孩子們可著急了:
“這只鸚鵡怎么不會說話呀?”
這時,不知誰說了一句:“鸚鵡有耳朵嗎?它聽得見我們說話嗎?”
馬上就有小朋友回答:“鸚鵡是鳥,當然有耳朵。”
“那它的耳朵在哪里呢?”幾個小朋友湊近鸚鵡,好奇地看著它,想找到它的耳朵。
“鳥的耳朵在眼睛旁邊,它藏在毛里,是一個小洞洞,所以我們看不見。”翊翊、揚揚等知識較淵博的小朋友解釋道。
“既然它有耳朵,它就能聽見我們的說話,那它為什么不會學舌呢?”孩子們接連不斷地提出疑問,思維的靈活性已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這正是他們探索、研究的起點。
而那邊,又有幾個小朋友有了新發現:
煜煜是一個個子小小的男孩子,只見他一會兒跑到鸚鵡這邊,一會兒跑到龍風鳥那邊,突然,他拉起旁邊小朋友的手,邊指邊高興地說:“你看,鸚鵡的腳爪和龍鳳鳥的腳爪是不一樣的。”
怡怡是一個細心的女孩,她抬起頭,閃著一雙亮晶晶的大眼睛,輕輕地對老師說:“我發現兩只虎皮鸚鵡的羽毛顏色不一樣。”
雯雯、妤妤兩個小女孩也跑到老師身邊,爭著說:“我們還看見虎皮鸚鵡的舌頭了。”“真的?讓我看看!”對于孩子們的發現,我好奇,我欣賞,我關心。因為我知道,教師只有真正地關注兒童的想法和興趣,才能使幼兒產生更大的興趣和探索的動力。
你是誰?
2月26日 晴
午餐后,我們圍坐在草地上。我問孩子們:“你們知道哪些鳥的名字?”
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說開了:“燕子、麻雀、老鷹、啄木鳥、貓頭鷹、天鵝、孔雀……”
瑩瑩舉手了,她是個與眾不同的女孩子,小腦瓜里總有許多獨特的想法,她輕聲輕氣地回答:“翼龍也是鳥。”
馬上就有小朋友反對,特別是男孩子,都說翼龍是恐龍。
瑩瑩不服,她嘟起了小嘴,紅著臉說:“可是翼龍會飛呀。”
“翼龍是會飛,可它就是恐龍嘛!”以揚揚為首的男孩子們也不服輸。
“不對,翼龍是鳥。”抗議的聲音越來越響,雙方爭執不下。
看來,我得給孩子們一點提示,我問:“會飛的都是鳥嗎?”
翊翊是個機靈的小男孩,圓圓的臉上一雙大眼睛總是忽閃忽閃地,他一拍腦門說道:“對呀,飛機也會飛,它就不是鳥。”
我又提示道:“鳥有哪些一樣的地方?”
小盛是個聰明的孩子,他想了想說道:“鳥都有羽毛。”
看來,孩子們對“鳥”的概念很模糊,但我沒有把答案告訴他們,因為把知識呈現給孩子,孩子獲得的只是間接經驗,而引導他們自己發現答案對他們卻更有價值。課程改革在實施方面的目標不就是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嗎?我決定抓住這一契機,于是我就先鼓勵孩子們收集有關鳥的資料。
3月12日 多云
這幾天,孩子們紛紛從家里帶來了《兒童百科全書》、《養鳥大全》、并和爸爸媽媽一起從網上下載了有關鳥的圖片、鳥類小知識等,漸漸地鳥類資料區的資料變得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孩子們常常聚集在一起,翻閱著、討論著、觀察著。
今天,研究“鳥類特征”一組的幼兒向大家宣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鳥都有一對翅膀、兩只腳、身上有羽毛。并且把他們的研究成果用圖畫的方法記錄了下來。
對此,龍龍還有點疑惑:“雞、鴨也是這樣的,難道它們也是鳥嗎?”
“對呀!雞、鴨也是鳥類,不過因為它們的翅膀退化了,所以不會飛。”很多小朋友爭先恐后地向他解釋。
瞧!對于不明白的地方,孩子們相互質疑、相互解答,在交流與學習中,孩子們的知識經驗在不斷地擴展。
3月20日 晴
孩子的思維是具體直觀的,首先吸引他們的是鳥的各種外形。于是孩子們便從鳥的外形開始認識鳥的名字。根據意愿,孩子們分成了若干小組進行觀察:鳥羽、鳥嘴、鳥爪。很快地,孩子們就有了自己的新發現。
怡怡是負責觀察羽毛的,她發現有一種鳥全身雪白、頭頂一片鮮紅,她覺得很特別,就來問我:“這是什么鳥?”我告訴她:“這是丹頂鶴。”她又發現了一種鳥,脖子上有一圈毛,象圍了一塊圍巾,而頭頂卻是光禿禿的,我告訴她:“這是禿鷲。”她高興地把它們畫在了她的《鳥類相冊》上。交流時,怡怡神秘地問大家:“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鳥嗎?”孩子七嘴八舌地亂猜一通。“都不對!”怡怡搖搖頭,“告訴你們,這是丹頂鶴,你們瞧,它的頭頂……”她自豪地向大家介紹她的新發現。孩子們津津有味地看著,聽著。
讓孩子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新發現,既能激發幼兒的自信心,又是產生進一步探索積極性的源泉,同時又擴展了同伴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探索方法上受到啟發。
果然,受怡怡的啟發,翊翊在觀察嘴巴時也從外形入手,發現了有一種鳥的嘴巴是向上翹的,和我們平時看到的鳥嘴不同,這是什么鳥呢?他問老師,老師不知道,小朋友們也不知道。怎么辦呢?有人提議:查字典。“真是一個好辦法。”我稱贊道。我要讓孩子們明白:知識的獲得是多途徑的。翊翊從園長那兒借來了字典,終于知道了它的名字——反嘴鷸。在老師的引導下,他馬上用橡皮泥把他捏了出來,這又是一種不同于繪畫的特別的表現方法。孩子有一百種語言,而我們的任務則是引導孩子如何充分地運用多種語言進行表達,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思維。
3月26日 晴
這幾天,孩子們研究鳥類名稱的熱情高漲這不,“羽毛組”的小朋友發現的鳥可多啦!他們說戴勝的頭上有象孔雀一樣的羽毛;錦雞的尾巴很長;烏鴉全身的毛烏黑。瑩瑩還斯條慢理地說:“烏就是黑的意思!”儼然一副小學者的模樣。他們還發現白鷺頭上有一撮長長的毛,于是,小科瞇縫著眼睛,恍然大悟似地說:“哦!‘一行白鷺上青天’里的白鷺原來就是這種鳥呀!”今天,“鳥嘴組”的小朋友又有新發現了,他們發現一只鳥嘴巴長長的,下方還有一個口袋呢!這是什么鳥呢?交流時,他們尋求援助。瑩瑩說:“我知道,這是鵜鶘。我看過一個動畫片,知道鵜鶘吃下去的魚一下子吃不完就先放在這個口袋中。這個口袋叫皮囊。”“哦!”孩子們恍然大悟。
給予兒童自由探索的機會,你會由衷地贊嘆孩子的潛力是多么地巨大。瞧,孩子們的觀察越來越仔細,對于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他們樂意提問,并能想多種辦法解決。這種學習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遠遠超過了知識本身的重要性。漸漸地,孩子們《鳥類畫冊》上的小鳥也越來越多了。
鳥窩,鳥窩
4月1日 多云
今天,瑩瑩帶來了她收集的“鳥類之最”小冊子,上面寫著: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象鳥
最大的鳥蛋是鴕鳥蛋
最小的鳥是蜂鳥
最大的鳥巢是金雕巢。”
最有爭議的是“最大的鳥巢——金雕巢”。瑩瑩告訴大家:金雕巢比汽車還要大,金雕一般是不搬家的,大金雕死了,小金雕還是住在里面。孩子們問:
“金雕的巢這么大,它怎么筑在樹上呢?”
龍龍說:“我知道,它選的這棵樹肯定比汽車還要大。”龍龍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我提示道:“金雕的巢會不會筑在別的地方呢?”有時,教師啟發性的語言能使孩子定勢的思維拓寬。
“不會,我們看到的鳥巢都是在樹上的。”多數孩子肯定地回答。
小宇好象想起什么來了,他說:“我看見我們鄉下家的屋檐下有一個燕子筑的窩。”
我看著孩子們,沒有什么反應,顯然,受知識經驗的限制,小宇的話沒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便輕輕地說道:“看來,鳥窩不一定都在樹上的。”有時,教師總結性的語言能使幼兒的知識經驗得到提升。
這時,洋洋建議:“我們到書上去找找吧。”結果在《兒童百科全書》上找到了答案。孩子們知道了不同的鳥會在不同的地方安家,就象我們人類一樣。“真是一群聰明的小家伙。”我欣喜地感受著孩子們的進步。
4月10日 晴
今天午餐后,孩子們三三兩兩地在校園里散步。這時,幾個細心的女孩子叫了起來:“看,鳥窩。”“在哪里?”“在那兒!”隨著女孩子們指點的方向,孩子們紛紛抬頭望去。只見在樹叉中有一只半圓形的鳥窩。
“里面有小鳥嗎?”“會不會有鳥蛋?”有孩子好奇地問道。
“如果有鳥蛋的話,我們可以把它煮了吃掉。”幾個男孩子馬上說道。
“不可以吃鳥蛋的,你把鳥蛋吃掉了,鳥媽媽會傷心的。”女孩子們著急了起來。
“那鵪鶉蛋也是鳥蛋,為什么就可以吃呢?”男孩子們反駁道。
“鵪鶉蛋本來就是給人吃的。人吃了以后就可以變得更聰明。”
揚揚的淵博在班中是出名的,他頭頭是道地說:“這就是食物鏈,就象老虎,雖然它很兇猛,有時還會吃人,可我們還要保護它,否則,老虎就會滅絕。”看來,孩子們對揚揚的解釋很滿意,沒有人再提出異議。
“這到底是什么鳥的鳥窩呢?”孩子們猜測著。
“幼兒園別的地方有沒有鳥窩?”成了孩子散步中觀察的熱點。可惜,他們再也找不到其它鳥窩了,沒有鳥窩就說明沒有小鳥,孩子們非常失望。午睡起床后,愛探究的翊翊還想著這件事情,他建議:“我有辦法,我們來為小鳥做鳥窩。做好了鳥窩,小鳥就會來安家了。”“好啊”孩子們紛紛響應。可是,小鳥喜歡什么樣的家呢?孩子們又想到了書。這不,當他們把書翻到鳥巢這一頁時,馬上被豐富多彩、形態各異的鳥巢吸引了住。“這個鳥巢怎么是三個串在一起的,象****葫蘆。”“哎?這個鳥巢像老爺爺的煙斗。”“還像一盞臺燈。”“這是什么鳥的鳥窩?”孩子們充分發揮著自己的想象力,并紛紛提問。
在了解了各種不同形態的鳥巢后,孩子們躍躍欲試了:“我要做織布鳥的鳥窩,我要做一個最小的鳥窩,給蜂鳥住。”他們從戶外撿來了枯樹葉、干樹枝、干草,又到飼養區內搜集了一些雞毛、鴿毛等材料。不一會兒,形態各異的鳥窩就做好了。孩子們制作的鳥巢非常有趣,他們在了解鳥巢形狀的基礎上,大膽地發揮自己天才的想象力。當他們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自由地、創造性地制作鳥巢時,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識經驗也因此而得到了鞏固。我們把做好的鳥窩放置在選擇好的地方,孩子們可興奮了。
4月15日 多云
這幾天,孩子們總是滿懷希望地時時去觀察。“我的織布鳥怎么還不來安家呀?”“蜂鳥在哪里呀?”幾天過去了,鳥窩里不但沒有孩子們希望出現的小鳥,就連一只麻雀也沒有。漸漸地,孩子們失望了,最后,他們明白了:小鳥白天喜歡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晚上喜歡回到自己筑的窩中棲息。看著他們失望的神情,我想,也許從這件事中他們會體會到:原來付出以后是不一定會得到回報的,而付出本身就是不應該求回報的。
反思
孩子們沉迷于“鳥”的天地之中,而且主題還在不斷地延伸,關注的熱點也轉向了“鳥類飛行路線”、“鳥類偽裝術”、“形形式式的鳥蛋”等。并且他們能把自己獲得的知識嘗試著用各種形式加以表現。
在探索型主題活動“鳥”的活動中,我得到以下啟示:
探索型主題活動激發了幼兒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言行,并適時介入,為幼兒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孩子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使他們不斷發現,不斷思考,不斷創造,使活動的過程不僅成為知識獲得的過程,更是學會學習、學會關注和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