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課程改革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該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準確定位,拓寬視野,既要體現和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又要遵循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和規律。
一、根基性:幼兒園課程的性質定位
幼兒園課程的獨特性,最重要的是體現在“根基性”這一性質定位上。
第一,幼兒園課程改革要服從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原則和基本要求,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流和支撐。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呈現著以下特點:
首先,要構建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的新體系。體系的構建必然是一次根本性變革和全面建設,因此,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材的更新換代,也不僅僅是課程標準的研制,而是從培養目標到課程功能、課程結構等具體目標,以及課程管理政策、教師的課程準備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首先要確定培養目標。培養目標中,要把培養學生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革命傳統和現代意識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要求培養的學生是優秀的世界公民并且是永遠的中國人,“現代傳統”將成為教育追求的目標。還要重視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為學生構建合理的、良好的素質結構。培養目標還第一次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列入其中,這就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以上這些也應該是幼兒發展的要求,應當成為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新課題。
其次,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六個方面規定了具體目標。一是課程功能。既要關注知識與技能,也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更要關注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二是課程結構。強調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是課程的內容。要更加關注學生生活的經驗、興趣和需要。要與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科技的發展相結合,讓生活進入課程,進入課堂;四是課程實施。要指導和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方式,既要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式.又要關注學習方式的個性化;五是課程評價。它不僅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杠桿。要確立“課程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促進”等一些基本理念;六是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更多的是管理上的意義地方相學校分享課程管理權限,為地方和學校留出更多的課程空間。有空間才可能有課程的多樣性,多樣才會有選擇,有選擇才能有發展。
此外,課程改革是一個民主參與、開放的過程,它越來越需要各方面專家、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參與。課程決策的民主和開放必然帶來各種思想、觀念的碰撞,必然拓寬課程視野、使課程更加貼近教育實際,更加符合未來的發展。幼兒園的課程改革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跳出”幼兒教育的圈子,從更廣闊的視點來審視幼兒園的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先實驗后推廣。課程改革是行政行為,更是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和試驗:課程規劃和設計是研究的過程,課程的實施是實驗的過程;真正的課程是在校園里發生的,是在研究和實驗中發展的,也是在實驗中得到論證和檢驗的;實驗的過程也是教師課程準備的過程,是教師課程能力和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
總之,要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原則和要求來指導幼兒園的課程改革,使幼兒園的課程改革真正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幼兒園課程是非義務教育課程。幼兒教育不具有義務性、強制性、因而它更具有靈活性、豐富性。這不僅表現在辦園體制和管理體制上,也表現在課程上不僅表現在課程的內容上、也表現在課程模式上。
文化是課程的母體。課程凝煉和發展著文化。課程改革的過程實質上是構建文化、發展文化的過程。但是,長期以來,課程只是一種工具,而沒有真正成為課程文化。課程文化有法定的,更多的是師生共同構建的,因而有著更廣闊的文化構建空間,更可能體現文化的豐富性和發展性。再者,由于幼兒教育的非義務性,因此可以更靈活地引導師生在生活中、對話中學習文化,構建幼兒園課程文化。
第三,幼兒園的課程是終身教育的根基性課程。隨著終身教育理念和框架的建立,基礎教育將會隨之發生許多變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變革。終身教育不僅影響中小學教育,也影響著幼兒教育,使得幼兒園課程的根基性更為突出。根基性課程是一種“草根性”課程,它需要土壤、水分、陽光和各種營養,同時會在土壤里蔓延、伸展,更顯生機、活力,更具發展性。根基性課程的目標將會從幼兒發展的特點出發,著力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愿望、態度和能力。和過去相比,根基性的內涵也將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將會成為幼兒發展的根基,即使是知識與技能也必定會有新的變化。在終身教育的理念指導下,根基性課程還要求對基礎和發展的關系,對基礎和創新的關系有新的認識和做法。過去,我們總是認為,要先打好基礎,然后才能發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種基礎和發展、創新的簡單的線性聯系,既阻礙著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又阻礙學生“基礎”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兒童打基礎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規范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過程。
二、綜合: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組織的基本原理
課程結構和內容的綜合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課程的綜合,年齡段越低綜合性越強。幼兒園課程更要加強綜合性,應以綜合課程為主,以綜合為組織的基本原理。
如何認識幼兒園課程綜合的意義?聯系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它的意義表現為:一是減少課程門類,精簡不必要的重復的課程內容,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二是可以比較好地解決知識發展的無限性和學校教育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主動地應答科學技術發展和時代進步對幼兒教育的新要求;三是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教學過程中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課程從不同學科、不同層面上的綜合,實際上是指導教師,進而指導幼兒去運用各種知識和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四是課程的綜合可以指導和幫助幼兒從小去完整地觀察、認識世界,進而去把握整個世界。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各種事物間本來就是彼此聯系的。正如恩格斯所說,假如我們把一個活人分解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只能算做一具死尸。
“綜合”究竟是什么?它不僅僅是方法、手段,更是一種觀念、是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因此,增強幼兒園課程的綜合性,不僅是課程專家、教育行政部門的任務,也是每一個幼兒園、教師的任務。每個教師都應該用綜合的觀念來指導自己課程的設計和試驗。綜合的理念確立了,教師就能自覺地進行各種層次、途徑和形式的綜合。課程的綜合性才會真正得到落實。
幼兒園的課程以五個領域來呈現和組織.這給課程的綜合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和靈活性。幼兒園課程綜合的內容包括課程內部諸因素間的綜合,各個領域間的綜合,課程和課程以外的綜合。當前,在領域內的綜合上已取得進展,應著力研究和解決課程與生活的綜合,形成大綜合的大課程。
三、提升理念: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最高境界
教育理念是只無形的“手”,它的的確確存在于管理之中,存在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推動著我們,甚至在駕馭我們。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找到這只“手”,有沒有去建設好這只“手”,有沒有充分發揮這只“手”的積極作用。幼兒園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取決于我們有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是否得到了提升。因此,要把教育思想轉變、觀念更新放在課程改革的首位,并貫穿在整個課程改革的過程中。
首先,要提升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的理念。課程到底是什么?有關課程的定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認為,對課程的理解應該回到課程原來的意義上去。課程原來的意義是“跑道”。對于“跑道”的理解,如果側重于“道”我們就會更多地關注課程的內容;如果側重于對“跑”的理解,我們就會更關注課程實施的過程。正確的理解是把這兩者完整地結合起來,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中的一種經歷、體驗。除此之外,課程還應該是個聯合體,是老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各個“成員”只有彼此尊重、信任,聯合體才能更加緊密地凝聚在一起并發揮群體優勢。因此,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決不能把那本教師指導用書當作課程的全部來對待。
課程應該是什么?課程不應僅僅是某種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應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不斷探索新知的過程。這個過程最顯著的特點是開放性和靈活性。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不完全是預成的,因此,再也不能把教材和教師指導用書當作“圣經”來讀,認為它不可懷疑、不可更改,更不能把它當作幼兒學習惟一的渠道。課程還應該是對話,是聯合體中各成員間的相互對話。這種對話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是一個高質量對話的過程。對話使聯合體中的各成員從陌生到相識、相知,最終產生共鳴。
課程改革的理念歸結到一點就是:一切為了兒童的發展。這一理念貫穿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地、響亮地提出這個口號:從兒童出發。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切為了兒童的發展的課程才是真正的課程,良好的課程。
教育的真話就是愛,教育要走進兒童豐富的、多樣的、神秘的精神世界,讓兒童感受到人性光輝的沐浴,感受到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價值。遺憾的是,我們對這一教育真話的認識與把握還遠遠不夠,盡管在理論上我們接受了這一點,可在實踐中常常被遺忘、丟失。要真正建立起對兒童的愛,最重要的就是要確立科學的兒童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兒童從他們自己的世界中拉出來,安置在成人世界里。成人世界總認為,游戲和工作、科學和想象是水火不相容的,而兒童則認為,游戲就是學習,游戲就是生活,科學需要想象等等。許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強調成人要蹲下來用兒童的眼光觀察世界,強調師生關系的改善問題,為什么到現在這一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看來,我們不僅要講觀念,更為重要的是“用觀念”,把這些觀念扎扎實實地落實在課程改革之中,落實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