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新《綱要》中指出: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絕大多數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已經占據教育的先機,這些在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身邊縈繞著愛,他們能在父母的關愛中快樂成長;但是對于一些家庭環境特殊的留守兒童來說,家庭教育就可能存在著缺失,所以他們所受的教育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如何關注這些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問題,是我園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關注留守兒童日常行為中出現的問題。
孩子心理行為有了問題,會表現在各方面,從而引起與他密切接觸人的注意。作為一線的老師,一定要重視各方面的信息,綜合采納,不能置之不理,就這樣,謝俊杰(化名)很快納入我的視線,因為這是個特別內向、敏感、的孩子。大班才從鄉下轉來,又因我班是進行的蒙氏教學。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很強。父母又因外出打工寄養在大伯家。他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大伯大媽帶,很可憐啊。從這一天起,我就開始觀察他。
畫面一:
孩子們排隊去洗手時,全班小朋友都去了,他還安安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我走到他跟前溫和地對他說:“你快去排隊洗手吧! ”他這才慢慢起身,來到自來水龍頭旁邊,看著小朋友你爭我搶地洗手,悄悄地躲在了一邊,不敢靠前,等所有的小朋友都洗完手,他才慢慢地、很小心地走到自來水龍頭邊, 洗手時,他的手在水中泡一下就回到位子上。
畫面二:
跳繩訓練的時候,孩子們拿著繩子一到樓下,便開心的散開,尋找自己的小天地開心的練跳繩,謝俊杰站在那一動不動,于是我對他說:“謝俊杰,你怎么不跳繩啊?要認真練習的呀。”他看著我,還是不動,沒過一會兒,眼睛里就含著淚水了。我蹲下身去,看著他,問到:“你是不是還不會?”,謝俊杰不說話,只是點點頭。我摸摸他的頭,說:“不會老師也不會怪你的,很多小朋友現在也不會,練練就會了。”他拿手臂擦了擦眼淚,點了點頭,但是依舊拿著繩站在那。
畫面三:
上課時,孩子們都積極舉手發言,大聲討論,謝俊杰只是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椅子上,一動不動,活動中沒說一句話,目光有些游離,我拿眼睛微笑地看著他,他后來察覺了,很不好意思,目光趕緊躲開。
二、分析留守兒童問題存在的客觀原因。
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定存在各種原因。或者是先天性的,如遺傳、出生時窒息等方面的情況;或者是后天性的教養問題,如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基本需要( 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等) 的缺失或基本需要的過量, 成長性需要( 自我實現) 的不滿足等。或者是兩方面都存在的原因。做為一位有心的老師,要采用多種渠道,探詢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謝俊杰的心理行為,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有了退縮、回避和膽怯,為了查找原因,我與孩子的大大伯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
1、先天方面的原因:性格隨爸爸,他爸爸特內向、靦腆,孩子也特別膽小、敏感。
2、后天方面原因:從小他就在農村老家由爺爺奶奶帶。爸爸媽媽不在身邊,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對孫子溺愛,生活方面事事包辦,活動方面不讓孩子大膽的活動,怕磕著碰著,很少帶孩子出來與小伙伴玩;后因爺爺奶奶到大伯家住。小俊杰自然而然也到了縣城。在幼兒園方面,孩子入園時,因語言交流的障礙,由于天生的性格因素及教養因素,造成對爺爺奶奶的特別依戀,分離焦慮嚴重,哭鬧過一段時間后,有了退縮性行為:害怕老師,害怕與小朋友交往,不敢參與班里的一切活動。
三、探尋幫助孩子矯正行為的教育策略。
留守兒童有了心理問題,也找出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就應對癥下藥,采取相應的教育策略,給予高度的關注與重視,爭取家長,配班老師的支持與配合,必要時需要爸爸媽媽配合進行指導與矯正。
1、教師給予親情關注
補償依戀需要出現在謝俊杰身上的問題,先天的遺傳是基礎,后天的教養因素是關鍵。心理學上講,依戀的形成會使孩子獲得安全感,滿足愛與歸屬的需要。一般來說, 老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處于衰退階段,不會有太多的精力去關注孩子發出的各種情感信息,也未必會及時反饋和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雖然與孩子建立起依戀關系,但質量不是太高,使孩子缺乏基本的安全感。為了補償孩子的依戀需要,在幼兒園里,我與配班老師以及阿姨約定,平時要多親近他,如:摸摸他的頭, 拉拉他的手,對他多微笑,單獨與他拉家常,經常擁抱他等,使他解除對我們的害怕心理。通過一段時間我們三人的共同努力,孩子開始慢慢地喜歡上我們, 見到我們不再躲避,有時還能沖我們笑笑,也開始變得活潑起來了。
2、同伴幫助, 滿足交往需求
孩子由于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 沒有學會與人交往的技能, 雖然有時會產生與別人一起玩的想法, 但一是膽怯, 二是不會交往,必須與家長一起努力為他創設有利于同伴交往的環境。在幼兒園里,我們這樣做:首先,引發同伴對他由被動到主動的關注。調換了他的座位,安排一位口語交流能力較強的女孩子和他在一起,要求這個孩子多幫助他,等他慢慢適應和這個女孩子交往以后,引導班上的其他孩子主動和她交往。
其次,增加個別交往的機會。像謝俊杰這樣的孩子,由于缺少與別人的有效交流與互動,許多的交往方法都需要學習,為此,我們為她創設了多于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給他特殊的“權力”,只要他喜歡玩的活動, 我們都讓他先玩兒,并讓他喜歡的小朋友陪著她,在他犯錯誤需要糾正時,委婉地指出,保護她的自尊心。
3、家園合作,共同努力
在家里, 要求其大伯做到:一是讓孩子放開手腳,大膽地說、跑、跳。心理學家講,要重視孩子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就是孩子在對環境積極適應的狀態下,潛能得到了發揮,體驗到了“忘我”時刻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高峰體驗”即馬斯洛所說的成長性需要,成長性需要得不到滿足將導致孩子產生成長性疾病。謝俊杰的爺爺奶奶,可能對他保護過度,限制了他的活動自由和交往自由,使他沒有得到過“高峰體驗”,產生了成長性疾病:膽小、怯懦。因此,要求其大伯放開孩子的手腳,鼓勵孩子進行歡娛,大膽跑跳,同時,要求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物品,讓他有成功的體驗, 感受到“我也行”。
再次是要教孩子學習與人交往。交往方法需要學習,在幼兒園要學,在家里也要學。因此要求大伯有機會多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學習見了熟人打招呼, 鼓勵孩子與相識的同伴一起玩等,多加強與老師的交流。
經過我們一段時間的努力,謝俊杰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能高高興興的來幼兒園了;生活中能與其他孩子保持一致,退縮、畏懼的表現明顯改善了;在老師的鼓勵下,有時活動時也能舉手發言,偶爾還能與老師進行目光交流等等。
我們平時所說的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并不是要把關注與愛平均的分撒到每個孩子身上,對于這樣家庭背景特殊的留守兒童,做為老師給予稍多的關注與愛,才能真正體現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