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什么软件好用-a股今日消息-【东方资本】,金太阳证券账户查询,股票配资哪儿好,我想炒股 去哪开户

    
1 2 3 4 5

如何構建生態式養成教育的課程新模式

    中共中央、國務院曾接連頒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的兩個“意見”,國家教育部也陸續頒發相應的配套文件,前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這些給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幼兒階段如何培養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全的人格,這是我們工作的目標。而高質量的幼兒教育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具有現代化教育水平和獨特個性、面向世界和未來的幼兒教育新課程的有力支撐。為此,我們廣泛吸納先進課程理念,認真分析幼教課程模式的特點,立足園本,博采眾長,提出了以“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為核心的課程模式,探討將道德教育和環境教育有機地融合起來,以實現我們的培養目標。
    一、課程的構建
    幼兒園課程是一個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幼兒園課程是理性化、科學化、個性化的結合,它以最簡約的方式反映出課程所特有的基本理念。“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的構建,體現了以下觀點:
    1、教育價值觀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的構建,將幼兒教育所追求的價值定位于“為孩子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這一觀點揭示了幼兒教育的實質就是為了孩子的繽紛人生積聚可持續發展的內動力,使他們成為自己的幸福人生主動建構者。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將培養目標概括為:以幼兒衛生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禮貌、交往行為、安全保護為核心內容,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為重點;使幼兒善于運用自己的感官主動從周圍世界獲取知識,具有獨立思考、好奇、好問的精神;能識別、體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富有同情心,合群,同伴關系良好;講禮貌、關心集體和周圍的人和事,學會生活、關心、學習的基本方法,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據此,我們建立了以“習慣的養成”、“交往的方法”、“安全的保護”、“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養成教育體系。這四方面內容既是“目標領域”,又是“活動領域”,它無形中將目標與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有效地淡化了學科的界限,這種架構較好地體現了培養完整兒童的幼兒教育整體觀。
    2、教育內容觀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倡導在幼兒時期,我們的教育應順應幼兒的發展趨勢,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為此,我們以“習慣的養成”、“交往的方法”、“安全的保護”、“行為規范”為主要教育內容。課程摒棄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思想,在課程內容的編制上強調幼兒的后繼學習及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打基礎。其特點之一是采用組合模式這一新概念編制課程內容,整個課程內容體系以學期為單位,編制小、中、大各年齡段共6個組合模式。特點之二是特別強調幼兒生活在課程設計中的重要性。我們遵循陳鶴琴先生“凡教材以兒童經驗為根據”、“凡能使兒童適應社會,就可取為教材”、“幼稚園的課程可以用自然、社會為中心”的主張,選擇和自編了大量鮮明地服務于兒童本年齡段生活需要的、具有時代性和人文內涵的教材,使課程內容成為充實幼兒生活、引發幼兒主動探究式學習的活教材。同時,該課程內容系列的編制為教師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并鼓勵教師根據幼兒發展實情創造性地編制組合模式和充實、調整改編教材,保持課程內容體系的相對動態性,使課程得以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3、教育實踐觀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就是促進幼兒主動發展和心理健康。在課程實施中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要以“幼兒評價”為標準來衡量自身教育行為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適應性,逐步形成新的課程目標意識,強調認知和情感的協調,促成外鑠因子與內生因子的整合,凸顯道德教育和環境教育的統攝性、時空性、滲透性和內在性,促進教育實踐的返魅。教師的教育行為由過去的程式化逐漸趨向多元化,并總結出目標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協同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活動性原則、層次性原則等符合課程要素的教育原則;推陳出新,形成具有該課程特點的操作法、情境法、觀察法等形式新穎生動,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基本教育方法,進而構建以幼兒主體性學習為特征的相應的教育模式。
    二、課程的實施
    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過程,是教師新舊觀念相互碰撞,教育行為不斷調適的漸進過程。由新觀念所引發的課程實踐模式,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兒童發展和教師成長走向雙贏。“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體現了如下的變化:
    變化一: 活動類型的多樣性
    以“習慣的養成”、“交往的方法”、“安全的保護”、“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養成教育課程開發了一批富有該課程特點的活動。如:學會生活指導活動、品行輔導活動等。這些活動一方面拓展了教育途徑,另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原有活動的種類,使課程相關的育人目標有了明確的實施途徑和活動類型。
    變化二: 活動模式的創新性
    在養成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設計了“我愛……”、“夸夸自己”、“誰最棒”、“有趣的公園”、“開汽車”、“我有一雙小巧手”、“我喜歡的小區”等活動。這些活動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多向釋疑、信息交流等典型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利用幼兒生活中的學習資源,讓幼兒在經歷收集資料、交流信息、想象創新等活動流程中,逐步培養起自主學習的積極態度,積累主動學習的方法與經驗,拓展相關的知識。在活動中教師更多地是以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對幼兒發展做出客觀科學的分析,為設計后繼的教育方案積累資料。
    變化三: 指導策略的靈活性
   “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實踐模式的多元化對教師指導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師把握指導策略的能力來源于平時對課程實踐經驗的積累,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程意識和組織應變能力。以往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往往關注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而忽略幼兒自我建構知識的需要,如今,教師開始關注課程實施中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并能支持孩子開展動態的探索活動,使教育資源得以發揮并起到開發幼兒學習潛能的作用。
    三、課程的展望
    幼兒園課程研究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課程的個性才能得以凸現,課程的建設才能不斷提升。為此,我們將作以下幾方面的努力:
    1、繼續深化課程實踐模式的研究。在“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實踐過程中,我們將深入研究該課程多元化的指導策略和支持性環境的構建,并不斷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建立與完善幼兒、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課程評價體系,不斷提高課程實施的效益。
    2、嘗試將此課程模式作遷移。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實施的相關模式在幼兒園其他教育領域同樣具有適用性。為此,在繼續該課程研究的同時,我們擬將此課程模式作必要的遷移,以使該課程模式的收益最大化。
    3、積極啟動“幼兒園研究型教師特征與培養途徑研究”。在課程實施的同時,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探索幼兒園研究性教師的特征、培養目標與途徑、評價方式與和體系,加強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個案研究,實現對教師個性化的培養。
    目前,“生態體驗下幼兒養成教育”課程研究依然在延續,我們相信該課程研究將成為幼兒園新一輪教育改革強大的動力,在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形成幼兒良好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的同時,也推進幼兒園向更高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