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方面,幼兒心理健康尤應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學者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概念標準、種類、影響因素以及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預防和矯治策略等方面探究的綜述,力圖把握當今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探究中存在的新問題及其發展趨向。
幼兒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發展影響很大,一個人健全的心理要從小培養。精神分析學派十分強調早期經驗對個體一生發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對這一新問題作過深入探究。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幼兒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個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種社會性需要及行為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統一的標準。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義摘要:“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和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1〕概念的套用和“最佳狀態”的難以把握使得該定義含糊不清。許多學者不滿于此,嘗試從其他方面來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
Arthur S.Reber在其編著的心理學詞典中指出摘要:“心理健康(或稱心理保健),一般用來指明一個人的行為和情緒是在良好的調節和適應中起功能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沒有疾病就行。”〔2〕Arthur S.Reber主要強調了行為和情緒的調節和適應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功能。
鄭日昌、陳永勝等總結了心理健康的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沒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學派大多持這種觀點。我們可以把這種對心理健康的消極理解稱為“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種是指心理狀態穩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戰、適應環境的良好人格素質,使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展,更好地實現人的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持這種觀點。這是對心理健康的一種積極理解,也可簡要地概括為“發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有關心理健康還有其他幾種理解。〔4〕心理學家卡茲那切夫等人主張從身心功能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們提出,心理健康既是個體保持和發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過程,也是個體持久地保持勞動和社會積極性的條件。
社會學家波姆(W.W.Boehm)主張從社會行為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
日本學者松田巖男主張從環境適應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寧感,又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
從臨床心理學上講,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疇內的一對概念,而心理正常又和心理不正常相對,所謂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礙(俗稱“精神病”)癥狀的心理。有鑒于此,并根據以上幾種對心理健康的描述,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是指沒有臨床精神病癥狀,身心都符合正常發展標準,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和適應性并能為社會所接受的一種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雖然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沒有提出統一的標準,但國內外有關資料把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智力低下的人不能產生正常的情感反應和認知活動。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和成人相比,幼兒的情緒不太穩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經常時而哭、時而笑,這并非情緒不健康。但假如幼兒天天的消極情緒太多,如過多地發脾氣,經常哭鬧或精神萎靡,不愛說笑,行為被動,則應被視為情緒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現為行為有明確的目的性、持久的堅持性、明智的果斷性、較強的自制力等。對于幼兒來講,假如本應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務,卻總讓父母代做或幫助;碰到一點點困難,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帶,就哭鼻子;當產生某種需要時,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種食物時,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發脾氣;做事完全憑喜好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無目的,等等,則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為協調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協調一致的,做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幼兒具有注重不穩定、做事的堅持性差等年齡特征,這是正常表現。但假如和同齡兒童相比,某名幼兒過分地表現出注重力不集中和做事有頭無尾等新問題行為,則應及時予以矯正。
5.人際關系的適應。就幼兒的年齡特征而言,他們是活潑好動的,喜歡和同伴嬉戲,不愿獨處,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幼兒亦然。假如發現幼兒不喜歡和同伴交往,講話甚少,膽小羞怯,或過分膽大妄為,攻擊性強,這是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的表現,應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視。
6.反應適度。人對刺激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反應靈敏,有的人反應遲緩,這種差異在一定限度內是正常的。假如幼兒表現為對刺激反應的異常興奮或異常冷漠,則是心理失常的表現。
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進行量化的評定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發展標準、臨床標準以及社會標準等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作出判定。
筆者試圖通過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相比較來歸納出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特征。北京友誼醫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為摘要:
(1)智力發育正常(IQ大于70)。
(2)情緒穩定而愉快。
(3)意志力強。
(4)行動協調,反應適度。
(5)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6)心理特征和年齡相符合。
(7)從幼兒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來看,兩者的衡量標準基本一致,但幼兒心理健康標準又具有其獨特性,主要表現為摘要:
1、適度性。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強調和心理特征和年齡相符合不同,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最大特征便是強調反應的適度性。顯然幼兒在情緒、意志、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發展不足,但假如和同齡兒童相比,幼兒在行為上反應過度或有過分表現,則應引起父母和教師的足夠重視。根據反應適度標準,心理不健康主要和反應不適度有關。幼兒的不適度反應總體上看更多的是反應過度的新問題。
2、發展性。幼兒期是兒童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標準也表現出這一特征。分析幼兒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可以看出,不管是從智力、情緒、意志、思想和行為的協調性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性來看,青少年都要求達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兒則只要求情緒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際關系適應,更注重發展本身。另外,發展性的特征也表現為幼兒的部分心理和行為新問題(如幼兒的不良習慣和社會行為新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三、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種類及其原因
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其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沖突等導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特有的新問題和障礙。〔7〕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有些新問題會自行消失,有些新問題卻會日益嚴重,最終造成嚴重后果。
杜代章(1995)總結出目前我國幼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新問題摘要:
(1)兒童多動癥。
(2)社會行為新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以強欺弱、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破壞行為、偷竊等。
(3)性格和情緒新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
(4)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
(5)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皺額、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6)學習上的新問題,包括注重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厭學等。這些新問題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它們嚴重地阻礙著幼兒潛能的發揮,阻礙著幼兒健康個性品質的形成以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David Gilliland等人認為心理新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遺傳影響(包括氣質)、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新問題、父母婚姻不和、教養態度不一致)和環境因素(住房和經濟不利)等。〔8〕通過對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摘要: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腦損傷、母親懷孕時抽煙酗酒等。如兒童多動癥、神經功能障礙等受生理因素影響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氣質和性格、情緒、自我意識等。如自卑和過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緒新問題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響。
3、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指社會生活環境、家庭和幼兒園環境等。大多數社會行為新問題、不良習慣以及學習上的新問題都是由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
幼兒的心理健康新問題通常會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新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兒生活和成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環境,家長的教養方式、教養態度、心理品質以及家庭的氣氛、父母之間的關系等都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對幼兒心理新問題的干預更多的是對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導,是一種家庭干預。可見,家庭因素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預防和矯治
探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顯示,有三個關鍵因素可以預防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摘要:首先,要培養幼兒的自尊心、社會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員要暖和,教養態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勵幼兒個人競爭技巧發展的社會支持系統。〔9〕幼兒的社會依靠性強,獨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預防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一方面要培養幼兒的自尊心以及社會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幼兒個人競爭技巧的發展,進一步增強其自信心。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影響很大,教養態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預防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家庭成員的教養態度不僅要暖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兒園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包括物質和心理環境),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成長。此外,父母和幼兒園教師還應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幼兒園要建設良好的幼兒園班集體,促進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重視對幼兒新問題行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和能力;開展心理輔導(主要包括人格輔導、學習輔導和生存輔導幾個方面),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桑青松,2003)。
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矯治有行為矯正、游戲矯治、家庭治療、動物輔助治療等幾種比較常見的方法。
1、行為矯正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學習原理,運用獎罰方法去改變或消除幼兒的不良行為或癥狀,并教給幼兒順應社會的良好行為。這一方法在幼兒的補償性教育中已被廣泛使用,非凡是對兒童自閉癥的治療,相關探究均表明行為矯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戲矯治法。游戲矯治法是指為幼兒創設一個非凡的游戲室(角),通過游戲,讓幼兒自發地、自然地將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新問題充分表現出來,獲得情緒上的放松,最終熟悉自我,并在幼兒園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控制自我。其中,個體性的游戲矯治對解決由幼兒本身的情緒而導致的新問題比較有效,而集體性的游戲矯治則對解決由社會適應困難而引起的新問題較為有效。高峻嶺總結出游戲治療對幼兒的各種環境適應不良、攻擊和反抗行為、焦慮或懼怕、情感調整障礙、自我意識異常、智力低下、殘疾或學習困難以及精神障礙療效顯著。〔11〕
3、家庭治療法。家庭心理治療是一類以家庭為單位,通過治療性會談、行為作業及其他非言語性技術來消除心理、病理現象,促進個體和家庭成員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療方法。家庭心理治療首先對幼兒進行心理障礙的評估和診斷,再對新問題幼兒進行家庭干預,對幼兒心理—行為障礙的治療有良好效果。〔12〕
4、動物輔助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是以動物為媒介,通過人和動物的接觸,使病弱或殘疾個體身體狀況得到改善或維持;或者使個體通過有動物參和的活動,加強和外界環境的互動,進而能適應社會的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干預方法。動物輔助治療有助于緩解幼兒的焦慮,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尤其是可減少智力落后、注重缺陷、腦癱等兒童的新問題行為并促進他們的發展。〔13〕
五、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探究存在的新問題及發展趨向
雖然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但是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探究起步較晚,有關這方面的理論比較薄弱,能夠參考借鑒的文獻比較少,相關的理論積淀不夠深厚, 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探究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另外,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探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應用于實踐。有資料顯示,美國有11%的兒童存在心理健康損傷,然而他們卻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護理系統進行治療。〔14〕不僅美國有這種情況,其他國家幼兒心理健康的探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論探究層面,缺乏實踐的探究和應用。和此同時,受弗洛伊德學派“生物醫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響,國內外有關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探究長期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上, 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教育協調整合模式轉變,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發展”的消極探究思路。
綜合國內外相關資料,筆者發現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探究大致有以下發展趨向。這些發展趨向可以有效推動幼兒心理健康探究的發展。
1、探究對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探究最初關注的只是新問題兒童,后來才對普通兒童進行探究,現在又加強了對天才兒童的探究。美國在1978年通過了《天才兒童法案》,各州開始關注天才兒童的需要,并為他們提供非凡的教育和有針對性的指導,但那時指導的范圍較為狹窄和集中,僅僅涉及優生的學業跳級或者學習內容的豐富性、特定的社會心理新問題、學業成績不良等方面。現在學者開始從熟悉—學業需要、個人—社會需要和經驗需要三方面來關注天才兒童的心理健康,為天才兒童提供心理指導和咨詢。〔15〕
2、理論探究和實踐服務相結合
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體現在理論探究上,最重要的是應用于實踐,真正為恢復或維護幼兒心理健康提供服務。隨著對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熟悉的深入,探究者逐漸意識到心理障礙會對幼兒的未來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于是,為有心理健康新問題的幼兒提供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英國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機構(CAMHS)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實施建議,為有心理健康新問題的幼兒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務。〔16〕
3、探究本土化
目前學術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探究,對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探究也不例外。美國和英國在這方面探究成果比較顯著,我國以及俄羅斯、巴西等國家也都通過修訂量表等方式,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對本國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進行本土化探究。
綜上所述,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探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幼兒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相關探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幼兒心理健康新問題的實踐和應用探究以及相關探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探究人員作進一步的嘗試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