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什么软件好用-a股今日消息-【东方资本】,金太阳证券账户查询,股票配资哪儿好,我想炒股 去哪开户

    
1 2 3 4 5

當游戲玩不下去時

活動案例:當游戲玩不下去時

中班時,我將民間游戲丟沙包引入了體育活動中。因為這一游戲不僅能鍛煉幼兒的投擲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和靈活躲閃的能力,還能促進幼兒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的發展。活動前,恐人數太多會使幼兒因分組不便而無所適從,我暫時規定幼兒四人一組參加游戲,以降低幼兒尋找游戲伙伴的難度。我還利用動畫式的圖示,形象地向幼兒介紹了游戲的主要規則:游戲分為兩組,一組丟沙包,一組躲沙包。扔的一方站在場地兩頭,瞄準場內幼兒丟沙包,躲的一方可以在場內自由跑動躲開沙包。一旦躲的一方有人被擊中,雙方就要互換角色。 

    游戲為什么玩不起來

    游戲開始了,幼兒你來我往地扔著沙包,玩得很興奮。可仔細一看,卻有很多問題:丟沙包的幼兒有的拿起沙包無目標地用力一扔,讓沙包飛出場地老遠;有的是朝地上重重地一摔;有的看到同伴扔過來的沙包,不知道快速撿起來追擊,而是慢悠悠地撿起或是等待躲的幼兒退到另一頭;有時候沙包飛出了老遠,卻沒人去撿回來。躲沙包的幼兒,有的不辨沙包投來的方向在場地中間亂跑;有的毫無危機感地站在場地中間,局外人似地看沙包在他們眼前“飛行”;有的躲到了場地的盡頭處,等到沙包扔過來,常常來不及轉身。很快,幼兒在游戲開始時的興奮勁就消失了,最后干脆放棄游戲自己玩了起來。第一次丟沙包游戲就這樣以失敗告終了。

    從幼兒的表現看,他們似乎不太明白游戲的規則,可一問,他們卻講得頭頭是道。難道是因為游戲難度太大,對幼兒動作的要求高于實際水平,所以興趣最終被無法達到游戲水平的挫敗感所替代7幼兒是怎么想的呢?為了了解幼兒放棄游戲的原因,我組織了一次討論。

    師:為什么你們不喜歡丟沙包游戲了?
    麗:我怕沙包打在身上會疼。
    師:那什么東西打在身上不疼?

    茅:紙張、布什么的扔在身上就不會疼了。(有的說,也可以用棉花;有的說可以用氣球,它也很輕,打不疼人。)

    師:嗯,要用輕一點的東西來扔才不疼是嗎?
    曉:是呀,他們那么重地丟沙包,沙包一下子就飛過來了,我害怕。
    師:哦,不但要輕的,還要讓沙包“跑”慢一些。

    宏:是呀,沙包扔得太快,撿起來很麻煩的。(有的說,沙包太小了,看不清楚到底扔出來了沒;有的說要用大一些東西的才能看得清;有的補充說,大一點點就可以了,像球那么大.太大了拿不動。)

    師:我明白了,要用輕一點的、“跑”得慢一點的、還要比沙包大一點的東西來扔。那你們覺得用什么東西來扔好呢?

    我建議幼兒把各自認為合適的材料都找來,然后開展“誰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動,試試哪種材料最好用。最后,幼兒一致認為用“滾球”替代“丟沙包”進行游戲更好,他們覺得球的速度好控制,而且方便看到,滾動時即便碰到身上也不疼。于是,我讓幼兒用球替代沙包,用滾代替扔,嘗試改造版的丟沙包游戲。

   “改版”后游戲漸入佳境新的游戲開始了。雨豪準備滾球了,只見他觀察了一下林雯的位置,將球用力地朝她滾去,凱豐見球滾過來,穩穩地接住后又滾了回去。球在場地中時快時慢地滾動著,場地中間的幼兒緊張而專注地盯著滾動的球,大范圍地跑跳著躲避,時不時傳來快樂的驚呼聲。

    可漸漸地,球再滾來時,中間的幼兒輕輕一閃就躲過了,滾球的幼兒總也打不中目標。雨豪泄氣了,他說:“我不來了。”四人一組的游戲因他放棄又無法繼續了。還想繼續游戲的另外三名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加入了欣然的一組,沒料到他們的參與使這組的游戲氣氛一下活躍了起來。因為中間有五個幼兒,球過來時他們會同時跳起或跑開,增加了熱鬧的氣氛,人多了,每個人躲避的空間相對小了,所以常有被擊中的幼兒。幼兒愉快地變換著扔和躲的角色,熱鬧的游戲場面引來不少圍觀的幼兒。

    由于游戲材料和方法都是幼兒自己提出的,這使他們在游戲中更有主人翁感,玩起來也更加興致勃勃。客觀上,體積較大的球看得清楚,而且球滾動的速度明顯慢于扔出的沙包,便于幼兒判斷方向及時躲避,“改造版”的游戲較之以前顯然更接近幼兒的實際水平。但隨著幼兒躲閃水平的提高,被擊中的概率越來越小,造成了游戲的沉悶和疲沓。無意間的人數增加增強了游戲的熱鬧氣氛,也使目標增多、被擊中的概率增大,有效激發了幼兒的快樂情緒和積極參與的愿望。于是,在后面的游戲中我取消了人數限制,讓幼兒自由結伴,規則調整為:誰被擊中,誰就去滾球。

    出軌——幼兒喜歡被擊中

    本應是躲球的幼兒,今天搶著向滾球者湊去,希望被擊中。滾球者輕而易舉地擊中了他們。被擊中的幼兒開心地大叫:“碰到我了,換我滾球了。”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過了一會兒,有些幼兒也發現了問題。滾方的黃訊說:“你們都圍在我前面干嘛,往后退。”于微說:“我想被你打到。”琳琳說:“我要當滾球的。”黃訊抱著球說:“你們退回去,要不我不滾了!”“不滾你就不要參加游戲。”幼兒為此爭吵起來。我來到他們中問:“大家都想滾球,你們想想怎樣的人才能滾球?”“玩得好的。,”我又問:“怎樣才算玩得好?”經過了一番討論,幼兒一致認定:被打中的幼兒要停止游戲,沒有被打中的才算玩得好,可以去滾球。這時文其提出了異議:“滾球的只要兩個.中間人那么多怎么選?”有的說:“那就打到剩下兩個人為止吧。”可有人不同意:“那么多人,要打多久啊?”幼兒陷入了沉思。我啟發他們想一想玩過的游戲里有什么好辦法,幼兒想到了“錘子、剪刀、布”“手心手背”和“點腳”等方法,我同意他們按自己的想法玩。

    幼兒都愿意成為游戲的中心人物,在他們眼里做某事的人越少這件事就越重要,而且他們也愿意輪換角色進行游戲。這使他們玩到后來都想去當屬于少數人的滾球者。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規則,游戲將無法正常進行。我耐心等幼兒對現存問題有了足夠的體會和認識后,在他們最需要幫助時提出了質疑,并通過帶有導向性的追問讓幼兒想出了新的游戲規則——“玩得好的才能滾球”“沒有被打中的才算玩得好,可以去滾球”,把游戲引向了正軌。玩法因幼兒“怪招”花樣迭出

    林林和蘇蘇配合默契地滾動著球追擊中間的幼兒,滾了一會兒,林林站起來用雙手將球拋出,大叫:“空中飛球。”拋了一會兒又將球往地上一摔讓球彈跳著去擊中間的同伴。變化無常的球讓場內幼兒興奮極了.歡快地或蹲或跳或側身,靈活地用各種方法躲球。這時蘇蘇受到了啟發,左顧右盼一番后,拿起放在旁邊的一頂太陽帽像玩飛盤一樣扔了出去。見此,我立刻從器械室搬來了一些體育器械,放在場地四周。曉曉組的幼兒首先發現了,他到籃子里挑了一個布飛盤;曉曉組的幼兒選了跳繩,手持繩的一頭抖動著去夠中間的同伴;劉劉組拿了兩個大絨球一會兒同時投出,一會兒輪流扔出……躲的幼兒動作也隨之豐富起來,時而起跳,時而閃身,時而蹲下.時而側跑……游戲就要結束了,幼兒卻興致盎然,意猶未盡,開心地說:“今天真開心,下一次我們還要這樣玩。”

    隨著幼兒對游戲的熟悉,最初的新奇感就會消失,他們會轉入多樣性的探索階段,這時幼兒很可能表現出一些看起來違反規則的做法,但其中往往蘊涵著復雜游戲行為的萌芽,是教師推進游戲的最好時機。我沒有貿然反對林林,用一分鐘的觀察與等待換未了推動游戲進入新高潮的契機。

    反思:如何讓游戲與幼兒共同發展

    不管教師在游戲前對游戲的預設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預測幼兒的動態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中多關注幼兒的興趣、經驗和表現,引導幼兒不斷地調整。只有動態地推進游戲,幼兒才會越來越喜歡游戲,游戲才會真正促進幼兒發展。

    1.當幼兒不喜歡游戲時,教師要“順”

    順,即順應幼兒的合理行為。當我發現幼兒不喜歡游戲時,沒有按自己的想法調整游戲或是強迫幼兒繼續游戲,而是了解幼兒放棄游戲的真實原因,順應他們的想法,并將調整游戲的權利交給他們。當幼兒用自己找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滾球代替丟沙包時,我預設的游戲才真正轉化為更適合幼兒的游戲。順,給了幼兒更大的自由度。

    2.當幼兒有想法時,教師要“啟”

    啟,即通過啟發和引導,使幼兒獲得更清晰的認識。在尋找適宜的材料時,我通過啟發和歸納,使幼兒零散的觀點漸漸清晰——材料要輕一點、“跑”慢一點、比沙包大一點;緊接著的開放式提問“那你們覺得用什么東西來扔好呢”沒有直接告訴幼兒答案,卻能啟發他們聚焦具體的材料:隨后“誰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動,既讓幼兒認識了材料,同時又強化了他們對游戲規則的認識。

    3.當游戲偏離正軌時,教師要“導”

    導,即將違背游戲價值的行為引導到正確的軌道。當幼兒爭著要被球碰到時,游戲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背離了原有的價值。等到幼兒自己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時,我通過“怎樣才算玩得好”等問題引發了幼兒的思考與爭議,促使幼兒重新討論尋找更適宜的規則,解決了問題,有效地把游戲導回了有意義的軌道上。

    4.當幼兒有新異行為時,教師要“推”

    推,即發現幼兒新異行為中的價值,推動游戲發展。游戲中幼兒突然出現的新異行為,往往是符合他們發展水平的新需要,是新的興趣傾向。游戲活動中,我接納了林杰“空中飛球”的無意識舉動,并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無意行為中的意義,及時提供支持,激發了其他幼兒有意識的創造行為,成功地推進了游戲的新發展,最終把游戲推到了理想的境界。

    游戲是幼兒最好的學習,我慶幸,在快樂的“丟沙包”游戲中,幼兒和游戲得到了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