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幼兒教師、幼兒、環境(包括材料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意料之外”,可以說復雜多變,是一種多方的互動和互惠、互為成長,而不是幼兒教師為完成一個活動的組織而設,或僅僅只是一個教學空間。因此,課堂不是預設方案原原本本的呈現,幼兒教師不是預設方案的表演者,幼兒不是道具。曾經有專家說過,一個人不能走進兩次相同的課堂。如果幼兒教師沉浸在自己預設的方案中,無視孩子的活動情況,無視活動的進程和路線,適宜地調整方案;無法傾聽孩子的話語,對孩子的回答隨口應付,師幼間的互動出現一種假互動的表面現象,幼兒教師呈現一種為完成預設任務而組織活動的狀態,也可以說幼兒教師的心不在幼兒身上,不在實際的課堂之中,而在預設方案上,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幼兒教師游離于課堂的現象。請看兩個片斷:
片斷一:
在大班詩歌《搖籃》的活動中,幼兒教師在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什么是魚寶寶的搖籃,為什么?”一幼兒:“大海,因為魚寶寶在大海里。”“真棒!”另一幼兒:“大海是魚寶寶的家。”“太棒了!”一男孩喊到:“魚缸是魚寶寶的搖籃。”“真棒!”……幼兒教師根據詩歌內容提問完,和幼兒一起朗誦了詩歌,接著是仿編,幼兒教師又問:“你們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搖籃?搖著什么寶寶?”……“蘿卜是小白兔的搖籃。”“太棒了!還有嗎?”……
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以預設方案為中心的例子。首先,幼兒教師只是在表演方案,幼兒只是配合者,幼兒教師無暇顧及幼兒的活動情況,無法傾聽幼兒的話語,急不可耐地把所有的問題都提問完,一貫地按自己的方式和思維回應幼兒,被預設方案牽著走。其次,盲目、無原則地表揚幼兒。嘗試教育的觀念已成為幼兒教師和家長非常推崇的教育觀念,有時甚至是無條件的使用表揚,“真棒!”“太棒了!”成為幼兒教師的口頭禪,甚至無視對錯,幼兒教師也一“棒”到底,至于為什么棒,棒在哪里,卻無所謂,也不用讓幼兒明白,只知其然,不用知其所以然;第三,無法敏感地抓住、接納、重組幼兒活動中出現的各種信息,加以分析、判斷,給予及時、適宜的回應,或是成為以后動態生成的資源。
專業的幼兒教師會注意傾聽幼兒的回答,并無痕地幫助他們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啊,大海是魚寶寶的搖籃,因為魚寶寶生活在大海里。”既對幼兒的回答進行肯定,又隨意地示范了完整的說法。當幼兒說魚缸是魚寶寶的搖籃時,幼兒教師在及時地給予肯定后:“太好了,你說出了不同的搖籃,魚寶寶太幸福了,魚寶寶還有不同的搖籃嗎?”雖然仿編詩歌是在最后的環節,但在幼兒自發發散思維的時候,幼兒教師借這個契機順其自然地引導仿編,將是事半功倍,所以大膽地離開一下預設方案未嘗不可。至于“蘿卜是小白兔的搖籃。”說明該幼兒對事物間的關系、對于什么是搖籃還不是很明了,幼兒教師會幫幼兒作進一步的分析。
片斷二:
大三班的幼兒在玩服裝店的游戲,試衣間建好了,在靠活動室角落的墻壁用大型積塑拼了一堵玩具墻,發現試衣間根本進不去,因為建得離墻壁太近,門太窄,幼兒教師過來了:“門太小了進不去怎么辦?”幼兒說把玩具墻移出來些就可以了。于是四個孩子就試著移動玩具墻,由于玩具墻又高又長,一不小心就會弄倒散掉,孩子們又停下來,不知從何下手,這時幼兒教師幫小朋友把墻移出來了,試衣間可以方便地進出,幼兒繼續玩著服裝店的游戲。
幼兒教師幫忙的理由是:發現孩子們拼的墻有問題,移動時不小心就會散了,怕墻壞了,要重新拼,試衣間不能及時建好,影響游戲進程,所以幫他們把墻移出來。幼兒教師還是以預設方案為中心,怕“移墻”這一插曲阻礙了服裝店游戲的開展,忽略了活動中有可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幼兒教師比較急,不善于耐心等待。
專業的老師不會游離于課堂,她會靜觀幼兒的行動,不急著動手幫忙,同時,她的心中在快速地撥著“算盤”:
1、讓幼兒自己移“墻”可能會獲得哪幾方面的發展?
培養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經驗,體驗成功的快樂;
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發展幼兒的動作協調性……
這些不正是游戲的目標?
2、假如移“墻”失敗了,會是件壞事嗎?我該做些什么事?
首先,移“墻”成功,幼兒獲得的是如何集體協調移動一堵玩具墻的經驗,移“墻”失敗了,幼兒可能會得到更多的鍛煉,比如:失敗了不氣餒,要有勇氣重新來過;尋找失敗的原因,不犯相同的錯誤;增強團結合作和拼插技能等等,不必擔心影響游戲進程。
其次,還是靜觀其變,必要時幫助幼兒發現問題:為什么“墻”在移動的過程中會散掉?一是拼插的技巧問題,幼兒在拼時可能只注意拼塑向上的整齊連接,而忘了橫向間的交差連接,所以不牢靠,需要改進拼插技術;一是協作的問題,幾個幼兒在共同移“墻”時可能動作不協調,時間上不一致,用力大小不一、方向不一等。
第三,假如移“墻”失敗影響了其他幼兒的游戲進程怎么辦?該準備哪些應急措施?(比如,讓其他幼兒想辦法,先做個臨時的試衣間)
那么,幼兒教師為何會產生游離于課堂的狀態,無法真正地投入到活動內容中,就是一些很老練的幼兒教師也感覺不是真正地融入?筆著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幼兒教師的觀念問題。對課堂的理解還比較片面,幼兒教師的主體意識很濃,教的意識高于一切,角色意識單一,就只有一種角色:“幼兒教師”。缺乏傾聽、等待、觀察等意識;
2、幼兒教師的個性所致,如容易緊張、無童趣、平淡不靈活。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或是改變得很慢,所以,有專家說40%的幼兒教師天生是不適合當幼兒教師的;
3、經驗能力不足,無法真正自如地駕馭課堂;
4、以預設方案為中心,對預設方案研究得不夠深入,沒有備擇方案,需要時不能從容應對;無法讓方案了然于胸,成為自己頭腦中一種無形的自然;
5、對活動內容(教材)了解、分析不夠透徹,對各種活動類型的特點不是從根本上的了解,或是還未真正的內化。
筆著認為,解決的措施如下:
1、另看課堂,改變觀念
正確看待課堂,從根本上解決幼兒教師那種習慣性的“幼兒教師主體”的意識,在潛意識中幼兒教師總認為自己是成人,而且是幼兒教師,面對的都是學齡前的幼兒,自己肯定是什么都比幼兒懂得多的,自然而然的就以自己為主體了,只有當幼兒教師認識到課堂是一種師生平等的互動和溝通,師生互為主體,互為成長,幼兒教師的主體意識才會消減,而只有在這個時候,幼兒教師才會懂得站到旁邊,耐心地等待、觀察和傾聽幼兒,在每一個活動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角色,大膽、及時地調整預設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適應幼兒的活動,也只有這樣,幼兒教師才能真正地融入課堂。
2、了解情況,備擇方案
了解情況指的是:一方面了解幼兒,了解幼兒與活動內容相關的已有經驗、興趣,已有水平,需要哪些知識、經驗儲備等,只有了解了幼兒,所設計的方案才能適合幼兒,最大限度的促進幼兒的發展,也才有多個備擇方案。要組織好每個活動都必須建立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另一方面了解活動內容,一些有關的知識內容、經驗、背景,以及與活動內容相關的各種課程資源,幼兒教師都必須事先調查、了解、研究透徹,自身先要有充分的儲備。了解情況后再以此為依據設計活動方案,反復推敲,選擇最佳方案,并根據幼兒的情況,預測在每個環節中,幼兒有可能出現哪些反應,應作哪些準備,于是多種備擇方案就出現了,并且經過這么預測和推敲,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一切了然于胸,預設的方案已經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成為無形的存在,在組織活動時就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到課堂中,不管活動出現哪些情況,幼兒教師都會有備擇方案加以應對,從容且適宜。應急機智來自于事先充分的準備,那些臨時恰到好處地調整方案或較好生成的活動,無不事先有多方面的準備。
3、力排其他,全心投入
當活動方案推敲得非常透徹以后,就把方案從大腦中放下,不要去記著某個環節怎么做、某句話怎么說,也就是說不要再去死背方案,因為每個課堂不是你的表演也不是方案的再現,而是你和幼兒共同在生活中完成的每一件事,很自然地一起用心地去體驗和經歷,如片斷一,如果你全心地陶醉到詩歌優美的詞句、溫馨母愛的意境中,和幼兒一起欣賞、體驗、表現這種意境,你就不會時時地都在想著,下一步做什么,下一句話怎么說,從而經常游離于課堂。只有當幼兒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內容中,沉浸在課堂的角色中,幼兒教師才能排除個性中的一些不足,忘了緊張,忘了別人(聽課者)的存在,輕松而隨意,淋漓盡致地揮灑著聰明才智,與幼兒“玩”在一起,與課堂融在一塊。
4、延緩判斷,細心觀察
作為成人的幼兒教師,當幼兒出現什么言行時都會比較性急,馬上作出判斷,忍不住地就去指導,甚至幫忙代替,這樣會使幼兒失去許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也讓我們錯過了了解幼兒的時機。因此,最好不要迅速地作出判斷,而是應先想想幾個問題:
(1)幼兒為什么會這么做(這么說)?
(2)我所看到的、聽到的可以讓幼兒學到什么?(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行為習慣……)
(3)我應該怎么做?
在思考這幾個問題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邊細心觀察,進一步了解幼兒出現這種言行的各種原因,并找出最主要的原因。凡事三思,可以改變幼兒教師迅速判斷的習慣,而細心觀察可以讓幼兒教師更進一步地了解幼兒,從而更有效地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