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九月,幼兒園都面臨著一批新嬰幼兒入園。在最初的幾周甚至幾個月,教師都會花費很大的精力去指導、幫助他們順利渡過入園適應期。語言是教師指導嬰幼兒的重要手段,筆者結合自己在嬰幼兒入園班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思考,談談嬰幼兒入園適應期教師語言運用的策略。
一、嬰幼兒入園適應期教師語言的主要類型及其價值
按照教師的用語方式及其發揮的功能。嬰幼兒人園適應期的教師語言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主要教學語言。它是指在呈現教學活動目標與內容、同嬰幼兒進行學習對話及指導嬰幼兒時所使用的語言。如,“請吃好飯的小朋友拿杯子漱口”、“請把紅皮球放在紅色的筐里”、“請蘋果組小朋友拿著自己的小動物杯子喝水”等。
教師主教語言在幼兒入園期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價值。2~3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學習多以模仿為主,因此教師的語言是幼兒說話的重要模仿對象。在教師語言的指導下,幼兒從不完全會說話到會說話、從不善于表達到準確流利地表達、從不愿意進行語言交流到喜歡進行語言交流。能激發幼兒在語言學習上的自我效能感,從而逐步喜歡幼兒園的生活。二是教師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教師語言承載的文化本身對于孩子是新奇的、有趣的,在師幼交流和互動中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促進孩子的發展。此外,入園適應期的幼兒如果把興趣、注意力轉移到教師語言及其背后承載的知識上來,養成愛學習的習慣,他們就會漸漸喜歡上幼兒園。比如,可以通過跟老師做一些互動的手指游戲、音樂游戲或兒歌朗誦,用積極生動的肢體語言,吸引幼兒注意,使他們暫時忘記對父母、親人的依戀,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入園適應期,幼兒從獨享玩具到和同伴分享玩具,從隨意性生活到有規律地生活。因此,教師的主教語言往往應以引導性語言為主、規定性語言為輔,著眼于幼兒的即時興趣和現有水平,根據特有的教育情景引發幼兒的積極思維,并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培養常規性行為與習慣,以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緩解焦慮情緒。
輔助教學語言。它是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激勵評價幼兒、培養激發幼兒學習動機、創設活動情景、表達教師的積極期望等方面所使用的語言,這類語言與教學活動緊密相關,是完成教育任務、達成教育目標的輔助語言。如,“香蕉寶寶的小耳朵真聽話”、“某某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能自己拿勺子吃飯”等。
教師助教語言在幼兒入園適應期的價值表現為:通過師幼間的語言交流、互動活動等,使幼兒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愛護、關懷,并從中獲得依戀、安全等情感體驗,形成對教師的親近、信任、接納等情感態度,從而拉近師幼間的心理距離,減輕孩子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構成有利于師幼間心理溝通的積極心理場。教師應多以激勵性評價語言等助教語言,在師幼間傳達肯定、贊許、期待等,使幼兒關注教師和同伴的言行,喜愛蘊含豐富教育意義的游戲,培養好奇心、動手習慣和參與意識。同時,以說服性語言為輔,讓幼兒感知并初步形成判斷行為是非的意識。
課堂管理語言。它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而使用的語言,這類語言本身不直接指向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只是為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創造條件。由于入園適應期的幼兒缺乏必要的規則意識、團體互動的經驗和交往能力,需要進行必要的、合理的管理。如教師與幼兒進行情感溝通時的語言:“我找漂亮的小眼睛”、“我最喜歡×××”、“我要找我的好朋友”等。幼兒入園適應期,教師課堂管理語言的主要價值在于:一是溝通師幼情感,面對陌生的幼兒園、陌生的教師和同伴,再加上語言不通,入園適應期的幼兒往往需要尋找新的精神支柱和依靠,教師在管理幼兒時使用關愛、溫和、恰當的語言,能夠起到穩定幼兒情緒、拉近師幼間的心理距離、激發幼兒積極情感的作用。二是緩解幼兒心理壓力。在管理語言中,幼兒透過教師的語言,體會到教師是充滿善意、關愛自己的,他們可能會感到安全,焦慮感就會減輕,如果教師能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滿足孩子的新鮮感、好奇心,孩子就會慢慢喜歡教師,喜歡幼兒園和同伴,逐步適應幼兒園生活。
二、教師運用語言的主要技巧
三歲左右的嬰幼兒情感發展是很不穩定的,缺乏情緒控制能力和意志力,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情緒易受感染,看到別人哭時跟著哭;對父母或其他撫養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沒有看見親人就會哭鬧。針對新入園嬰幼兒的這些特點,筆者提出如下一些用語技巧。
將抽象的語言變為直觀的語言。嬰幼兒的思維是直覺行動思維,教師隨時采用的方法就是要抓住孩子的這一年齡特點,通過幼兒對教師指導策略的行為反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設計并調整自己的指導語言,使孩子易接受、易行動。如,新入園幼兒在午睡時,一舟、嘉佳等幾個小朋友總是喜歡把頭抬起來到處張望,肩和手都露在外面,老師不斷地提醒“睡下去,睡下去”,結果他們還在抬頭。怎么才能讓孩子不再抬頭,將頭放在枕頭上躺好呢?老師換了一種方式和幼兒交流:“把頭挨著枕頭,頭不能離開枕頭。”這樣孩子就都聽懂了,知道把頭挨著枕頭躺好。
將熟悉的物品擬人化。嬰幼兒喜歡將物品擬人化,他們常常會對著物品自言自語,教師抓住嬰幼兒這一現象,把“物”比做“人”,與孩子溝通、交流,使孩子聽懂、聽明白。如,每次嬰幼兒在洗手前教師不斷地強調“開小水洗手”,可孩子們還是開大水。怎樣才能使他們理解并落實在行動上呢?通過教師不斷商議、評價、調整語言,教師將水管擬人化,對孩子們說:“聽聽,水管喜歡小聲說話,不喜歡大聲說話。它可喜歡朵朵、小白兔啦,因為他們倆開小水,他們的水管在小聲說話。”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能自覺開小水洗手。
將復雜的語言簡單化。在自評中,我們發現嬰幼兒在2~3歲這個時期,會說2~5字構成的句子,復雜的語句孩子無法完成,而且會影響孩子用語言表達的自信心。教師抓住嬰幼兒的這一特征,在教學活動中不斷調整相適宜的語言,給孩子提供寬松的語言環境,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如,在一次《找帽子》的語言活動中,每個孩子戴了一頂自己的帽子,在請小朋友給小動物戴帽子,并說“小兔,請你戴我的帽子”時,多數孩子都不能說完整,甚至有的孩子干脆不說。教師發現這一現象后,馬上意識到可能是語句長的原因,便對句子進行了調整,將語句簡單化,改成“小狗戴帽子”、“小猴戴帽子”等。這樣調整之后,大部分孩子都能說出短句了,而且愿意大膽表達。
此外,對待新人園的嬰幼兒,教師在用語上要充滿愛心,在細心照顧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多說、反復說,讓孩子熟悉教師的語言;要善于改變用語方式,引導孩子多說,說自己高興的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放松心情;要用語言為孩子們搭建交往的平臺,鼓動他們相互間建立真誠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