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什么软件好用-a股今日消息-【东方资本】,金太阳证券账户查询,股票配资哪儿好,我想炒股 去哪开户

    
1 2 3 4 5

幼兒園音樂故事教學策略研究

    文章摘要: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三把鑰匙是數學、文學、音樂”①。可見音樂在開啟人類智慧方面有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園長期以來一直都很重視音樂活動,在參與“十一五”課題《幼兒音樂活動生活化策略的研究》后,將音樂故事的想象與開發作為我園的子課題。音樂故事教學在幼兒園并不陌生,但如何通過音樂故事的教學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讓音樂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本文通過如何為幼兒選擇適宜的故事和題材及對音樂故事教學策略研究的實例分析,闡述了在幼兒園如何開展音樂故事教學,如何利用音樂故事活動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提升其生活品質。

    正文

  自2007年以來,我園參與了由深圳市南山蓓蕾幼兒園滿晶教授主持的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的“十一五”課題《幼兒音樂活動生活化策略的研究》,根據我園以往的研究經驗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在仔細分析了課題組提出的子課題的后,申報了“音樂故事的想象與開發”這一子課題。“音樂故事的想象與開發”是通過故事過渡到音樂,再用音樂來講述故事,在用音樂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在活動中要重視幼兒的主體位置,引導幼兒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給幼兒自主創造的空間,找尋教師引導與幼兒主動探索之間的一個平衡點。在音樂故事的教學中如何將這音樂與故事有機結合起來呢?我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選擇適宜故事的策略。

  什么樣的故事內容是適宜的?是被幼兒喜歡并能產生共鳴的?杜威曾說過:“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同時還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命題。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也認為:“生活化是一個直接影響幼兒身心健康、有效發展及生命成長的問題,也是一個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問題。重建兒童的生活、關懷兒童的生活,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前提性或根本性工作” ②。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 ③。這幾段話告訴我們,在為幼兒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在了解幼兒現在經驗和需要的基礎上,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對幼兒具有挑戰性、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內容。基于此,我們制定了選擇故事的策略:

  策略1:來源于經典的文學作品。結合我園正在進行的圖畫書閱讀的研究,選擇經典的故事:如《好餓的毛毛蟲》、《母雞蘿絲去散步》。這兩個故事一個取材于幼兒熟悉的毛毛蟲,另一個則取材于幼兒同樣熟悉的狐貍和母雞。通過對這兩個讀本的解讀,發現幼兒對這兩個故事特別喜愛,并且這兩個故事的情節也適合用音樂的方式表現出來。

  策略2:來源于傳統的民間游戲或傳說:如《老鷹捉小雞》、《西游記》。《老鷹捉小雞》是一個幼兒經久不衰的傳統游戲,每一次的游戲都能引發幼兒無數的、開心的笑聲。《西游記》更是讓孩子百看不厭、百聽不厭。選擇這種類型的故事,可以引發幼兒的共鳴。

  策略3:來源于幼兒的興趣:如《龜兔賽跑》、《小兔和狼》。烏龜、兔子永遠都是受孩子喜愛的兩個小動物形象,有小兔子的地方總會有大灰狼的出現。一玩有關兔子、狼、烏龜的游戲,幼兒的興趣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被調動起來。滿足幼兒的興趣是組織好一個活動的第一步,對于自己感興趣或喜歡的事物,幼兒總是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進去。

  二、選擇適宜音樂作品的策略。

  一般人往往以為,中國風格的音樂和兒童音樂應該更貼近幼兒,才更容易得到幼兒的喜愛。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太科學的。相反,我們往往認為兒童較遠的異國風格的音樂和成人音樂,卻因其所帶有的適度的陌生性、新異性和挑戰性開始逐步成為大齡幼兒自覺追求的對象④。音樂沒有國界,所以我們在選擇音樂的時候可以考慮選擇一些多元化的音樂,只要是適宜幼兒,幼兒喜歡的,都可以作為我們給幼兒感受或欣賞的素材。同時,選擇適宜的音樂也是一個活動成敗的首要因素,教師在選擇音樂的時候可運用以下策略:

    策略1:根據不同年齡幼兒音樂能力的特點選擇不同的音樂。小班的幼兒:借助音樂進行自我表現的欲望和能力增強,能逐步明白構成音樂的某些組成部分如樂句、樂段等,并能從聽覺上去感受音樂的最簡單的曲式結構。中班的幼兒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顯著增強,能借助于一些詞匯,例如:“歡快活潑的”、“安靜優美的”、“雄壯有力的”等來描述對音樂情緒的體驗。他們愿意傾聽一些不同性質的音樂,從中領略不同的情緒風格。大班幼兒除了在聲音的動用上更加自如外,整個身體的協調性和控制能力也在提高,幼兒可以較為協調地完成一些簡單的舞蹈了⑤。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在選擇音樂的時候可為小班幼兒多選擇一些兒童樂曲和一般性風格的樂曲;對于中班的幼兒可加入一些具有民族個性的音樂;對于大班的幼兒,可增加一些地域性明顯、異國風格的音樂及少量的通俗易學、健康向上的成人樂曲。

    策略2:所選擇的音樂要和故事中的內容、風格、人物形象相匹配。在選擇音樂時,教師首先要根據本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故事,并要對故事的情節、內容、場景等基本信息了熟于心,充分挖掘故事的內涵,只有充分把握了每一個角色的特點,才能找到適合的音樂,使音樂和故事能較好的匹配起來,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根據故事人物、情節、場景的需要剪輯一些音樂。

  策略3:對于整個幼兒年齡段的幼兒來講,我們在選曲的時候都應注意選擇輕松愉快、曲式相對簡單、重復較多的音樂為主。這樣的音樂容易被幼兒接受和感受。教師所選擇的音樂要注意音樂的清晰度、音質是否清楚、音色是否優美,還可為幼兒選擇不同風格、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音樂。

  三、教學組織的策略。

  音樂故事教學結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的元素,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朗朗上口的歌詞、優美動聽的音樂、肢體動作的感受,無一不給孩子帶來愉悅身心的享受。在音樂故事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滲透來激發幼兒的激情,感受音樂故事的獨特魅力。

  策略一、運用唱歌講故事。

  唱歌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幼兒由于受自身經驗的限制,非常喜歡通過模仿來學習,多次重復的節奏型、朗朗上口的歌詞,幼兒不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張嘴就能唱。在唱歌活動中,幼兒通過運用聲音、動作、創造、想象等各種手段感受和體驗歌曲的節奏、旋律、情緒等。教師讓幼兒將故事唱出來的過程,是一個幼兒不斷理解故事、再現故事、創造故事的過程,也是幼兒更好地用歌聲講述故事、體驗故事、體驗音樂帶來喜悅的過程。“我們通過1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發現:在非壓抑的情況下,尤其在自由、自然地進行歌唱的情況下,幼兒所發出的聲音總是比較自然、舒適和美好的”⑥。教師在運用唱歌講故事的時候要注意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讓幼兒在自身參與和體驗中不知不覺學會歌曲,感受樂趣。如:在小班音樂活動《三只猴子》的歌唱教學中,教師設置故事情境,以講故事作為導入,引發幼兒猜想故事發生的過程,并在師幼互動的討論中逐步熟悉與理解歌詞,針對小班孩子的特點,教師不斷拋出一些小的“包袱”,加入一些細小的情節,如:“小猴子”們偷偷跑到門口看看是不是“猴媽媽”回來了?“小猴子”摔倒時“猴媽媽”在小猴子的額頭上貼上一個“小包”等等。在最后的環節,教師對歌詞進行了改編,用唱的方式告訴幼兒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安全,不要在床上亂蹦亂跳。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幼兒學會了歌曲,并充分體驗了歌詞、節奏、游戲、表演所帶來的快樂。

  策略二、運用身體動作講故事。

  伴隨音樂的有情節的動作表演,不但能幫助幼兒很好地發展動作,同時也能很好地吸引孩子們投入到對優秀音樂的感受活動之中。如果只是要求年幼的孩子坐在那里安靜地傾聽,他們很難聽下去,而且也聽不出什么名堂。許多研究都證實了這種活動的重要性并認為:“沒有大肌肉參與的音樂學習,至少也是不完善的音樂學習”⑦。音樂最本質的特點是能讓人全身心的投入和體驗。當孩子哪怕是嬰兒,聽到音樂都會不由自主的動起來,可見音樂能極大限度感染人激發人,讓人隨著音樂而舞動。“肢體動作是對所有孩子的教育中最適合的,相對地,動作教育在任何課程的運用是不可或缺的”⑧。教師在運用肢體動作講故事時要注意音樂和動作的匹配,教師事先要仔細傾聽音樂,包括每一個樂句,設計的動作和音樂較好的對應上,讓人感覺音樂和故事兩者相得益彰。如:在中班音樂欣賞活動《母雞蘿絲去散步》中,教師將目標定在隨著音樂表演狐貍的動作,并根據音樂創編相應的故事情節。教師在導入部分請幼兒欣賞flash,引起幼兒對故事的回憶,并重點討論flash中狐貍的動作。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所選的音樂為《在山魔王的宮殿里》,此音樂力度變化很明顯,前半段音樂教師引導幼兒表現狐貍摔倒的各種動態,后半段音樂教師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狐貍被蜜蜂蟄的窘態,惟妙惟肖。在這個故事中,教師將音樂很好地與情節聯系起來,特別是后半段音樂所表現的激烈、緊張的氣氛,當音樂進行到后半段時,幼兒異常投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策略三、運用樂器講故事。

  一直以來,教師們都覺得打擊樂的課比較難出彩,主要是在傳統的打擊樂教學中往往使用各個聲部分離開來練習的模式,在練習后再合起來演奏,幼兒因為沒有建立起各聲部之間的聯系而不知道如何和同伴配合,往往是自顧自地敲奏。其實,打擊樂是幼兒接觸理解音樂的最好途徑之一,因為打擊樂能使幼兒的音樂經驗得到更好更快的提升。當幼兒用樂器進行演奏時,能運用自己的想象力選擇肢體動作代替相應的樂器,或者將樂器發出的聲音配上適宜的人物和情節。和傳統的打擊樂教學相比,我們現在注重的是:“著眼于學習的過程,更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也注意學習的結果,使幼兒能夠較完美地演演奏作品并享受演奏過程的樂趣”⑩。教師在運用樂器講故事時要注意樂器和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的匹配,在選擇樂器時要注意樂器的材質和音色,還要注意引導幼兒傾聽同伴的演奏,注意好各個角色的銜接,以獲取整體效果。如大班打擊樂活動《好餓的毛毛蟲》中,教師將毛毛蟲吃水果的數量和日期變成了四種不同的節奏型,并引導幼兒進行討論,用哪種樂器表現蟲卵變毛毛蟲、哪種樂器表現毛毛蟲變蝴蝶的狀態比較適合,在毛毛蟲一天天長大的時候,演奏力度和速度應該有哪些變化等。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并在此過程中體驗了同伴合作的樂趣。

  好的故事和音樂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打動人心、感動你我。當我們和孩子一起浸潤在音樂的世界里,徜徉在音樂的殿堂中,我們是愉悅的,也是無比幸福的,因為我們傳遞的不僅僅是音樂,還有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參考文獻:

     ①劉藍《音樂漫話》文津出版社
     ②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根本特性》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網站,幼兒園教育與課程,2007。
     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④⑥⑦⑩許卓婭 《學與教的心理探秘》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⑤王懿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⑧ Rae Pica著 許月貴、鄭欣欣、黃靜瑩譯《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 2004年3月

   備注:本篇論文《幼兒園音樂故事教學策略研究》在《學前課程研究》雜志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