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研究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在幼兒數學活動中有選擇地投放幼兒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主動地去探究、發現、驗證知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其知識的增長、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同時運用數教育評價,使教師清楚地了解每個孩子所操作材料的質量,使教師能對每個孩子給予適切、適度、適量地幫助,為下次活動的材料投放提供了依據,通過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其效果表現為:
(一) 教育效果:
1、幼兒興趣廣泛,性格活潑開朗。 通過幼兒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使幼兒在操作中更能多方面表現自己,激發孩子更廣泛的興趣。他們對動手操作興趣濃厚,常常在非正規途徑中以積極、主動、自信的態度和勇于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到實驗角、操作角、音樂角等角落中去擺弄操作。同時對自然、社會、科學知識等也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喜歡進行“會變的顏色”、“磨擦起電”等科學小實驗,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活潑開朗的性格,樂于交往,主動幫助別人。湯呂明等幼兒在市、區“看圖講故事”、“小青娃故事比賽”、“迎新世紀繪畫比賽”、“六一運動會”上分獲等第獎。
2、幼兒獨立性強,創造力萌發。 通過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使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促進獨立性發展。幼兒會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去操作。他們遇事會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并大膽地創造嘗試。如看圖分類,幼兒會根據圖中多種明顯的乃至不明顯的不同進行分類。幼兒在活動中并不要老師教他如何玩,而是自己先想想,先試試,遇到問題再讓老師點撥一下,而且能根據操作規則玩出更多的方法,常常會聽到孩子們爭論著各自不同的操作方法。同時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也日趨良好,表現出能專注定心地投入操作活動,能整潔、有序的整理、收拾、擺放操作材料。
3、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使教師與幼兒在教育過程中做到雙重統一。 我們針對不同的幼兒、不同的學習內容有序地選擇與投放趣味性、操作性強,適合不同能力層次幼兒的操作材料。采用不同的操作模式,一方面引導幼兒主動地模仿、改進、探究、協作,有利于最大可能地調動幼兒動手操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性,又有利于保證幼兒操作活動的正確、合理、有序地進行。另一方面,迫使教師完整地把握幼兒學習過程,科學地設計教育活動,提高指導效率。而且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準確靈活地、小步遞進地為幼兒提供多類操作材料以適應不同幼兒的發展變化,使自發性的操作探究轉化為自覺性的操作學習。在群體協作操作中,幼兒能互相競爭、互相促進、互相支持、互相激勵,也使幼兒在團體動力的推動下主動學習。
(二) 幼兒園工作效果: 開展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的研究,“激活”了幼兒教育,促進師資素質的提高。幼兒園開展幼兒數學操作材料選擇與投放的研究,其中不少內容與幼兒園其它領域相吻合。如:數思維過程的講述與語言領域,數游戲與音樂、體育領域,數概念與常識領域等。整個課題研究的成果輻射于幼兒園的語言、音樂、常識、美術、圖畫、游戲等活動中,提高了教育質量。幼兒園傳統教育往往局限于已有的課程知識的傳授,偏重于專門的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在課題研究中,我們設計投放了大量的操作材料,提出了材料選擇和材料投放的四大原則,強調孩子主體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意材料與孩子之間的交互作用,重視孩子的主動探索。注重在“參與”、“實踐”、“操作”、“思維”中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習得數知識。在課題研究中,受教育者是幼兒,具體承擔者、組織者、實施者、設計者是教師。教師要承擔研究任務,實施研究計劃首先必須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在研究中,要求教師要翻閱大量理論書籍,并不斷設計、思考,反復推敲,不斷總結,才能實現研究目標。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同時也使每位教師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 社會效果: 開展“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與投放”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幼兒主動獲得數知識,發展數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由于學校教育牽動著家庭、社區,影響著家庭生活,因此家里出現了專門的游戲操作角。雙休日結合社區活動開展了“材料選擇與投放價值”的咨詢活動。這樣,幼兒園開展課題研究,不僅發展幼兒,而且也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促進了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六、 啟示: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問題,剖析這些問題,也能獲得一些啟示。
(一) 操作活動與言語學習的統一問題。 在強調操作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言語學習,言語學習是幼兒學習過程中兩種必備方式之一,言語對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知識增長的作用是操作學習無法代替的。沒有言語學習,幼兒的思維就很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幼兒的學習本身也離不開長期滯留的直接經驗水平。實際上,操作學習過程本身也離不開語言的指導,語言的參與能提高操作學習效果。因此,在操作學習中,絕不能忽視言語學習,相反,我們應該把言語學習與操作學習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 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的統一問題。 應在保證充分發揮幼兒操作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基礎上,靈活處理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的關系。教師應將重點從指導性操作轉向幼兒的主體操作。通過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獲得信息,提高指導策略。操作學習中,教師的主體性應體現在操作材料的提供、操作情境的創設及靈活機智的指導方法等方面。
(三) 操作的靈活性與規范性的統一問題。 應在充分發揮幼兒操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首創性的同時,明確操作活動的規范。一方面,由于操作學習的開放性,學習過程依賴一定外部規范的支持。如果因強調幼兒主動性、首創性的培養而在其操作過程中不予以適時的約束,也不予以適當的規范,可能會使操作活動偏離原來的目標,使整個學習環境失去正常的秩序。另一方面,由于操作活動對操作材料的依存性,學習過程必然以“人一物對話”展開,幼兒的操作程序必須根據材料的性質、功能和使用方法來安排或設計,而不能任意而為。否則,不僅難以從中獲得有意義的信息,而且會導致學習的失敗。
(四) 評價手段的交互作用與學會學習的統一問題。 評價手段的交互作用可以幫助教師從質量上、性質上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在運用各類評價的手段時,應正確處理好評價與學習間的關系,通過評價調整目標與操作材料,幫助幼兒在自由的操作環境中積極主動的自由學習,并學會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掌握運用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和技巧,促使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