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平生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內心是焦慮的、彷徨的、膽怯的。對家長來說是擔心的、焦慮的。家園合力及時化解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有助于縮短新入園孩子的入園適應期,促進幼兒與周圍環境和人產生積極的互動,使幼兒能盡早融入到幼兒園集體中。
一、初入園幼兒焦慮之類型表現
幼兒從熟悉的家庭進入陌生的幼兒園,都用獨有的方式表達對陌生環境的喜惡,大多數幼兒不良情緒反映強烈:哭鬧、焦慮、傷心,同時不少的家長也常常表現出擔心、焦慮。
1、哭鬧攻擊型。浩浩是一個體弱多病的男孩,他是媽媽親歷親為帶大的,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媽媽。入園三天以來,大哭大鬧、還鬧絕食,不停地喊著媽媽。老師上前撫慰他時,他就用踢、推、抓、咬等攻擊性行為發泄不滿,甚至還莫名其妙地攻擊周圍的小朋友。媽媽來接他時,緊緊地抱著媽媽不放,邊哭邊喊:“媽媽不要走,我不要上幼兒園!”
2、孤僻沉默型。羊羊是個內向的孩子,她在剛入園時常常表現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不敢親近老師,不敢親近小朋友,不愿意睡午覺,游戲活動也不主動參與。顯得很孤僻。
3、無理取鬧型。3歲的楠楠上幼兒園了。這本來是件好事,現在卻讓爸爸媽媽憂心忡忡。原來,開始時楠楠只是在早晨因不愿去幼兒園而哭鬧一會兒。后來卻一天天變得越來越任性、煩躁和固執了。如果楠楠的某個要求沒有馬上得到滿足,她就會趴在地上大哭大鬧、又踢又打地讓媽媽走開,怎么哄她都無濟于事。有時半夜哭醒“媽媽不要走,我不要上幼兒園!”再后來,楠楠每天都會找“理由”歇斯底里地哭鬧一兩次,鬧得全家人束手無策。
二、初入園幼兒焦慮之原因分析:
1、教養方式上的偏差。平時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放任,甚至默許他們的不良行為,對孩子無條件地滿足和妥協。孩子大哭大鬧→父母屈服讓步,屢試不爽之后,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折騰父母”的行為模式,并愈演愈烈。在這場與父母的拉鋸戰中,孩子成為百戰百勝的贏家。孩子任性、亂發脾氣,往往是父母的“好脾氣”造成的。
2、入園后心理的落差。心理環境的失衡。新入園的幼兒正處于心理上的依賴期,他們對熟悉的環境、人物有強烈的依戀感,進入幼兒園這一陌生的環境后,往往產生依戀感受挫,變得緊張、恐懼,擔心自己被忽視,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可能成為教師或同伴關注的中心,因而心理失去了平衡。于是,有的幼兒就試圖通過異常的語言和行為來引起教師和同伴的注意。進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
心理態度上的失衡。幼兒園的日常生活制度、集體活動的規則和所傳授的社會規范意識與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待遇、形成的意識有很大的差別。而這些變化,給他們帶來了壓力和不安,使他們感到焦慮。
心理水平上的失衡。許多家長對獨生子女溺愛無度,而幼兒教師又“嚴格要求”,這常常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致使孩子形成既自尊又自卑的個性特點。
3、家長焦慮的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和適應的影響是很大的。在陌生的環境中,孩子對環境的判斷更多的是參考父母的反應。這種現象在兒童心理學中,被稱為“社會性參照”反應。父母與孩子分離時難舍難離的目光、對孩子過分遷就的表現、對老師反復叮囑的語言,通過微妙的親子互動傳遞給了孩子:上幼兒園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擔憂的。所以家長和孩子的分離焦慮和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互相強化,導致惡性循環。
三、初入園幼兒焦慮之化解對策
【家長篇】對孩子父母來說,如能采取“準備、適應、鞏固”的三步法則,就可以化解初入園幼兒的焦慮等不良情緒,縮短孩子的入園適應期。
第一步:準備
1、為寶寶講述幼兒園生活的樂趣,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如果你是一個3歲的小孩,怎樣的一個環境會讓你覺得快樂呢?——可親的老師、可愛的小伙伴、新奇的玩具等等,這些都對孩子有吸引力。因此,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之前,可以經常在家說說幼兒園有趣的事,使孩子對幼兒園有好感。要讓幼兒建立“快樂-幼兒園”的聯結,要讓幼兒一聽到幼兒園就會聯想到或感覺到快樂。
2、帶寶寶查看他未來的生活場所,讓孩子對幼兒園有了解。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入園前,帶寶寶去幼兒園看看,各個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師拉拉手。這樣可以讓他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提高他的安全感,并產生想到幼兒園的愿望。同時給寶寶建立幼兒園“腳本”,讓他在認知上接受幼兒園的一系列行為方式、行為模式及交往規則,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規則的主人,才能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3、帶寶寶主動與人交往,為孩子入園作準備。讓孩子與社區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天有意識地給孩子獨處的時間;經常安排家庭中和家庭外的分離訓練;對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要為他創造機會多接觸陌生人……
第二步:適應
幼兒園生活具有一定的約束和限制,這會讓過慣了無拘無束生活的寶寶難以忍受,為了讓寶寶早日適應新生活,父母可以采取以下辦法:
1、調整寶寶的生活規律。調整寶寶在家的作息時間,以適應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給寶寶穿寬松的衣服,以便寶寶生活自理;改變寶寶入園前的活動安排,以適應幼兒園的活動。
2、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入園前要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視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灌輸自己的事自己做,別人的事要幫著做的觀念。如搬椅子、吃飯、上廁所以及辨認自己的東西等。
3、教給寶寶必要的知識。一是知道自己的姓名、家長的名字、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父母的工作單位。二是安全教育不能少:走路要靠右、穿馬路要走人行道、不跟陌生人走等。三是教孩子交往的技能。讓孩子與全班小朋友和睦相處,建立友誼。
第三步:鞏固
不要以為寶寶適應新環境后就萬事大吉了,這不能代表寶寶真正喜歡上了幼兒園的生活,因此,父母需要鞏固他們的“勝利成果”。
1、加強家園溝通。讓老師了解孩子的個性,有的放矢地關心孩子,使孩子逐漸與幼兒園老師建立感情。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幼兒園老師的壞話,更不能以“不聽話就要送幼兒園”來威嚇孩子。家長應盡可能的建立積極的“親師關系”——加強與教師的信息聯系和感情交流。
2、堅持天天上幼兒園。家長要堅持天天送孩子入園,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適應的負擔。
3、配合幼兒園教學。關心孩子在園學習的情況,幫助幼兒樹立任務意識 。
【幼兒園篇】化解初入園幼兒焦慮情緒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教師要用一顆真心幫助每一位家長,用一片真情感動每一位家長和幼兒,用一種敬業奉獻的精神取得家長和孩子的信任。
一、真心幫助家長,實現家園共育
1、新生家訪不可少——使教師掌握每個新生的個性。新生家訪有助于建立家長對教師的信任,了解孩子的個性,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教師在家訪時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習慣和特點,認真傾聽家長的反映,作好家訪記錄。同時請家長填寫幼兒情況調查表。以便在幼兒入園后區別幼兒的不同個性,及時讀懂每個幼兒發出的信息。
2、家長會議必須早——幫家長建立對幼兒園的信任。在幼兒入園前,幼兒園要向家長全面介紹幼兒園的情況,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學習、生活規則,了解幼兒園的各個環節,還可請一些已對幼兒園建立良好信任感的家長介紹經驗,請專家作關于讓孩子盡快適應集體生活的講座。
3、家園溝通很必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教師要利用在家長接、送孩子時多與家長溝通,主動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園的表現,如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哭鬧,吃飯睡覺怎樣,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如何,大小便能否自理,參加集體活動的表現等情況,使家長及時掌握孩子在幼兒園的信息,同時要告知家長幼兒在園的一些不良表現,并建議家長積極配合,督促幼兒改掉不良習慣。
二、全心面對孩子,化解入園焦慮
1、營造安全的心理環境——親切接待。新入園幼兒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依戀的對象,會急于尋找替代者,作為老師,此時可以用動作、語言親近幼兒,盡快建立與幼兒良好的關系。當幼兒哭鬧情緒不穩定時抱抱他,摸摸他的頭,為他擦一擦眼淚;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每個幼兒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夸夸孩子。如:“看,你的衣服多漂亮”,“聲音真響亮”,“自己走著進來,真棒”等,使他們知道老師是關心他們的、喜歡他們的,給他們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
2、組織豐富的在園生活——注意轉。幼兒入園初期,對新的環境感到陌生膽怯,一日生活不知所措。根據幼兒注意不穩定易受外部因素影響的特點,教師可精心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讓他們陶醉在這些精彩的活動中以消除與親人分離和陌生環境所帶來的孤獨感。如:教師可組織“旅游團”的游戲帶領幼兒參觀幼兒園的活動室、寢室、廚房、和室外大型玩具等。教師以導游小姐的身份告訴幼兒,這是什么地方?這些可以做什么?小朋友每天在這里可以做什么?等讓幼兒在輕松的游戲中熟悉幼兒園的環境。通過玩“打電話”、“猜猜我是誰”、“找朋友”等有趣的游戲讓幼兒互相熟悉,互相溝通,這樣可以有效的減輕身處新環境下的陌生感和恐懼感。而對個別對集體活動一時難以適應的小朋友,老師可以帶領他們先玩他們喜愛的玩具,做喜歡的游戲,再逐步引導他們參加集體活動,使他們既有相對的自由,又經常參與集體活動,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使幼兒很快適應集體生活。
3、不良情緒的合理釋放——疏導獎勵。研究表明,新入園的孩子與親人分離產生緊張、焦慮、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緒是孩子的正常表現,教師要正確對待,對那些極度不適應哭鬧不止的孩子不要指責,而要找出適合孩子的發泄方式讓他們把心中的不愉快釋放出來,這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對于那些哭鬧不止而哄勸又不起作用的孩子,教師不妨把他抱在懷里讓他哭一會兒,這樣用不了多孩子就會平靜下來;對于那些極度思戀親人無心活動的幼兒,教師不妨給他們提供一些和親人有關的東西,比如媽媽的照片、手帕等,滿足他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對于一些不良情緒的孩子,作為教師應在日常活動中捕捉他們不經意間表現出的閃光點,及時加以表揚。教師一句鼓勵的話,一個支持的動作都可以讓幼兒感覺到老師喜歡他,小朋友接納他,這些都有利于幼兒樹立自信心,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集體,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從而促進幼兒熱愛自己的集體,熱愛幼兒園。
愿家園合力,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