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小時候很少沒讓老媽或奶奶喂過飯的,憑我微弱的印象,讓老媽喂飯是件挺享受的事兒。不過如果過了“嗷嗷待哺”的階段還讓老媽喂飯,就未免太缺乏獨立性了。最近有研究還指出:常被喂飯的孩子,更容易肥胖。
這年頭,“肥”跟“胖”是兩個讓人心跳加速、神經緊張的字眼,就連小小孩子如Angela都常要問老爸“我胖嗎”以至最后感慨“我瘦了”。夸張的人甚至自白連喝口水或吸口空氣都會變胖,不過倒有一項研究說了:常被喂飯的孩子更容易肥胖。也就是說,你很有可能在培養一位小胖紙。
常被喂飯的孩子更容易發胖?
美國《小兒肥胖癥》雜志刊登的一項英國研究,說在輔食添加階段常被喂飯的寶寶會比自己吃飯的寶寶更容易肥胖。
這個結果是英國斯旺西大學的兒科專家艾米·布朗博士及其同事對298名孩子的飲食習慣、6-12個月大時添加輔食情況以及這些孩子的行為表現等進行了評估之后所得。究其原因,布朗博士分析說:添加輔食是寶寶飲食結構由流質轉向固食的必經過程。此時讓寶寶自己吃輔食,有助于小家伙更好地控制食欲,學習自己的吃飯節奏。而大人喂寶寶輔食則容易讓寶寶過量飲食,更容易導致寶寶發生肥胖問題。
這項研究所發現的常被喂飯的孩子更容易肥胖,說到底,還不就是孩子吃飯習慣的問題,老生常談,屢談不煩。
自己吃輔食還太???是時候開始嘗試了
“讓寶寶在輔食期就自己吃飯?不會太早了吧!”你也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雖然在輔食添加期還不能讓寶寶像4、5歲的孩子那樣靈活夾菜、大勺舀湯,但輔食添加期正是培養寶寶對餐具敏感度的好機會,你都不給寶貝機會,你又如何知道他們不可以呢。那么,寶寶自己吃飯都要經過哪些培養呢?看看下面的時間表你就大概清楚了。
寶寶3個月:學著舔勺;
寶寶4個月:自己捧奶瓶吃;
寶寶5-6個月:學握勺子,都把它們當成有趣的玩具了
寶寶7-8個月:開始坐餐桌椅,之后凡是跟“吃”搭上邊的都入餐桌椅坐好,吃完再出來,一般一次吃飯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同時可以學會用寶寶杯喝水,自己用小手抓吃的;
寶寶10個月:學會用杯子喝水了;
寶寶11-12個月:能夠做好,然后自己使用小勺子喂上一兩口;
寶寶15個月:可以自己用勺子從碗中吃完一半的飯量;
寶寶2歲:可以半小時內獨立用湯匙吃完一頓飯,并開始學著使用筷子。
看到這個時間表,你是不是驚呆了,沒錯,寶寶這種存在就是那么神奇。當爹當媽的你絕對是孩子吃飯的第一導師。吃飯這頭等大事,你可要好好教啊。
寶寶過一歲,媽媽可以慢慢放手
如果說輔食添加階段讓寶寶自己吃飯是個嘗試過程,那么一歲之后媽媽就可以慢慢放手了。
孩子滿周歲之后,就是讓孩子自己吃飯的誘導期,其中一歲到一歲三個月這段時間,更是稱為“黃金誘導期”,因為這段時間里,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如果能夠給孩子適當誘導,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看,當孩子開始自己慢慢吃飯,保持合理的節奏時,不至于吃太多,也就少了一個“脫落”成小胖紙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