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什么软件好用-a股今日消息-【东方资本】,金太阳证券账户查询,股票配资哪儿好,我想炒股 去哪开户

    
1 2 3 4 5

引導孩子從“學會”到“會學”

    摘要:根據新綱要的精神,踐行新的知識觀。我們運用搭建支架的模式,讓幼兒構建自己的知識;注重綜合活動的開展,整合幼兒的知識經驗;選擇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幫助幼兒體驗學有所用的樂趣。教育過程中,我們注重幼兒主體作用的發揮,實現孩子從傳統意義上的“學會”到自主性占主導地位的“會學”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堅持以素質教育為依據,強化了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重視了新形勢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新《綱要》闡明了新的知識觀。首先,《綱要》從目標、內容及指導要點等方面,努力體現讓幼兒自主建構知識的觀念;其次,強調了知識是整合的觀念,新《綱要》中認為幼兒園的教育應是全面的、啟蒙的,可以相對劃分為五大領域,這里突出了“相對”的概念,在遣詞造句上能窺出其意圖;再次,強調了知識對兒童來說應是有用的觀念。教改過程中,我們努力踐行新的知識觀,引導孩子從“學會”到“會學”,促進幼兒富與個性的發展。

    一、搭建支架模式,構建幼兒自己的知識。
 
   “支架”一詞,原指建筑行業中的“腳手架”,這里是一個比喻,它把教師的“教”形象化,看成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腳手架”,兒童知識習得的過程看成是一個不斷建構著的建筑,整個過程是離不開腳手架的支撐。也就是說,兒童在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必須獲得教師不斷的支持來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形象地說明了教師如何把握兒童最近發展區,實現有效的教學互動。我們嘗試著擔負起支架的作用,在幼兒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設疑,通過為孩子準備充足的材料,讓孩子在和材料的互動中去尋求答案。一次指導孩子玩建筑游戲,幼兒在沙盤里搭高速公路,有些孩子開始只搭了一條通道,我說,“對面的汽車快速地開過來,快閃開!”一句話提醒了孩子們,他們立即在旁邊加了一條通道,還知道兩條道路上的小車向相反方向行駛。我接著說,“這么多的車輛,我能直接走過去嗎?”,孩子們議論紛紛,“這樣做太危險了!”“誰想辦法把我送到公路的那一邊去?”孩子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我在旁邊點撥,“有沒有資料可以查一查呢?”其中的一位幼兒從圖片資料上受到啟發,“搭一座立交橋”。于是,大伙兒就忙開了,分工尋找材料、合作設計立交橋模型,……問題就是這樣在教師的提問下產生,沖突在教師的提問下明朗化,而教師的提問恰恰又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線索。整個活動過程既是幼兒做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幼兒相互教的過程,更是幼兒與幼兒相互學的過程,它提供給了每個孩子在原有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的機會和條件。整個活動中幼兒積極主動,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信息和資料,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知識和能力上都不斷得到鍛煉和發展。這樣的過程中,教師的幾個問題就像一個支架,把孩子的經驗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同樣,活動“和孩子一起設計手套”中,教師構思了“三個一”:一個問題,“你見過什么樣的手套呢?”;一個建議,“我們一起搜集手套,細心觀察、仔細想想它們外觀和作用有什么不同?”;一個任務,“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手套”。幼兒的學習能力在支架式教學中得到提升。

    幼兒自己構建的知識,不僅是“手動”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心動”,即幼兒內在學習動機的激發和思維的活躍。某種意義上,這一過程中,幼兒更具自主感和成功感,增強了孩子“主動學習”的體驗。“支架式”教學,教師承擔的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如何在教育中靈活地扮演最適宜的角色與幼兒積極地互動,可以說是教師最本質、最富有挑戰性的環節。“支架式”教學,用知識本身的魅力,引導幼兒動腦、動手、動口,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問題,解決疑難,發展自身內在能力,使教學的全過程充滿活力和激情,激發幼兒主動、活潑、愉快學習的熱情。

    二、整合知識經驗,嘗試綜合活動的開展

    多年來,我國的幼兒園教學比較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和分科教學,由于分科教學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教材教法上,而教學又一貫被人們理解為上課,實際上,幼兒園的教育活動除了課堂教學外,更多的是在游戲、體育、觀察、勞動、娛樂、日常生活以及家庭教育等多種活動中進行的。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通過多種活動和多種途徑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重要性,改變以上課為主的單一的教學形式,加強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整合,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從理論上講,我們努力貫徹執行整合教育的觀念,真正意義上實現教育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的整合。我的體會是:目標應以兒童某一方面的發展為主線,同時促進兒童其他諸方面,即情感與能力的發展;內容的整合應是滲透在教育整體各方面的學習機會的整合;方法手段的整合是綜合多種兒童發展因素、允許多種與兒童發展相關的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形式的參與,在整合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整合幼兒的知識經驗。另一方面,從兒童發展的現狀、實際來看,幼兒的知識經驗有時是片面的、零散的,需要通過綜合活動的開展進行精加工。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綜合活動的開展,如“有用的麥秸”,我們以多媒體動畫入手,讓幼兒了解麥秸與人類、動植物的關系;再次組織談話活動“有用的麥秸”,討論麥秸的廣泛用途,發展幼兒的口語表述能力(重點);接著,欣賞麥秸的民間工藝制作,培養幼兒對美的鑒賞能力;活動延伸,手工制作坊“漂亮的麥秸制品”,促進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發展。又如:“量布制衣”活動,以小動物過冬的談話開始,激發幼兒關愛動物、關愛生命的情感;學習利用自然物測量的數學知識(重點);鍛煉幼兒的剪裁、添畫等美工技能;開展模特表演活動讓幼兒展示自己設計創作的衣服……從以上兩例可見,在綜合活動中我們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做到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力求各個環節之間環環相連,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合兒童的知識經驗,及情感、社會等領域經驗的習得,幫助和引導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有機實現“學會”向“會學”的轉變。

    三、選擇生活內容,體驗學有所用的樂趣。

    現象學大師埃蒙德.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學的被遺忘的意義基礎。”他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最重要的值得重視的世界,是通過知覺可以直觀體驗的世界。“生活世界的概念”,對教育的啟示在于,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是發生在師幼之間的真實的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發生的場所,幼兒的體驗和經驗構成了學校經驗的重要內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義得以建構的場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才能體現教育意義的真諦。

    我們注重選擇幼兒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把孩子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向孩子,使學習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如:“神奇的電腦”、“地鐵”、“城市里的立交橋”,這些都是現代文明的產物,用它們豐富課堂教學,培養幼兒對高科技的興趣;“銀杏樹”是蘇北農村的特產,讓孩子了解它的根、莖、葉,知曉它的特殊作用,找出它作為樹的共性和它的個性……適時地讓幼兒了解、學習生活中的這些知識,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激活幼兒的思維,提升幼兒的參與意識。

    生活中的知識對個體的發展來說更有價值,幼兒能夠遷移學習經驗,積累新的知識經驗。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處處有空氣,但怎樣抓住它呢?一番討論后,幼兒根據塑料袋可裝東西的經驗,確定也用它裝空氣,大部分幼兒積極嘗試做起來,果然成功了;孩子們通過觀察周圍世界,發現路標、廣告牌等上面都有漢字,漢字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觸發了認識漢字的興趣,因此我們組織實施早期閱讀“我們的名字”的語言教學活動,讓孩子了解自己名字中漢字的結構,萌發學習漢字的興趣。活動后,家長們和我交談,孩子比以前更喜歡指著食品盒、圖書、家用電器等上面的字問這問那,對漢字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

    生活為孩子創設了一個全面互動的交往環境,這種互動關系主要表現為:孩子與孩子的互動,孩子與成人的互動,成人與成人的交往給幼兒的影響互動。我們鼓勵家長帶孩子去超市購物。孩子在購物過程中,要算計錢夠不夠花,這里包含了數的運算知識;物品的質量夠不夠好,其中有商標、產品保質期、保修期等科學概念的習得;這種物品的用途;以及和多類人的交往:寄件處的保管員、導購的營業員、收款的收銀員、檢查購物小票的管理員,這里恰恰又是包含了社會領域知識的實踐。生活是五彩繽紛的,生活內容的教育,符合幼兒的興趣、認知規律及知識水平,孩子能體驗知識的有用,為幼兒日后的學習形成良性循環的體系。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合作性。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從傳統的以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與探索,發揮幼兒的主體意識、創造性和實踐能力,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傳統的教學模式目標是要孩子“學會”,而現代的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讓每一個孩子“會學”。只有把握住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基點,引導幼兒“會學”,孩子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們的教育也才能培育出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學前教育學》南京師范大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