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教學效率偏低,教學效果較差。因此,有效教學由此而生。實施有效教學,也就是在有限的30分鐘課堂教學中要講究質量,在有效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彰顯教學效益。這不是口頭說說就能實現的要通過實踐去落實,這就要求教師要抓住教材這條主線,鉆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采取多樣的導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數學活動,數學在有些人看來,是很枯燥的,很難找到切入點,但其實數學也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深入剖析的基礎上,找出與生活的聯系點,也是可以創設出探究的情境。
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通過教師對活動的設計和演繹來體現,尤其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因為教學環節是實現活動目標的途徑。每個集體教學活動又有每個環節組成,從大處講它包括活動的進程,從小處說它還可以指每個活動環節的細節部分。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關注每一個環節,考慮其在整個活動中的作用以及各個環節所要體現的價值,這樣才能通過活動盡可能的挑戰幼兒的經驗、態度、思維與能力,更完整的體現活動涉及的目的與價值。
實錄:貼郵票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已有的加法口算經驗,計算出郵資。
2、知道寄往同一地點的信件,使用郵票的張數和面值可以不同,但是郵資總價是相同的。
活動準備:
1、面值分別為1元、2元、4元、6元、8元、10元的郵票若干。
2、課件,印有動物圖片的信封人手一個。
3、背景音樂。
* 第一環節:導入
(了解寄信要貼郵票,并知道寄得越遠,郵資越高,寄得越近,郵資越低。)
1、了解一些常見動物的家鄉。【出示PPT,觀看課件】
師: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家園,也是動物們的家園。你知道這些動物的家鄉在哪里嗎?
小結:不同的動物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2、了解寄信要貼郵票,并知道寄得越遠,郵資越高,寄得越近,郵資越低。
(1)了解寄信要貼郵票。
師:世博會就要舉行了,世博組委會的叔叔寫了許多信要寄給小動物們,請它們到上海參加世博會。
可是這些信拿到郵政局,郵政局的叔叔說少了一樣東西不能寄。【出示信件】
師:這封信到底少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信件,提出缺少郵票。
師:為什么要貼郵票?郵票有什么用?
小結:信要成功的寄出去,除了要寫好地址和郵編,貼郵票也是必不可少的。
(2)知道信寄得越遠,郵資越高,寄得越近,郵資越低。
師:寄信給這些動物,需要的郵資都一樣嗎?
小結:郵資與地區的距離有關,寄得越遠,郵資越高,寄得越近,郵資越低。
* 第二環節:了解郵資和郵票的面值
(了解郵資和郵票的面值。)
1、出示為各種動物寄信所需的郵資表格。
師:世博組委會的叔叔要請我們小朋友幫個忙,為這些信貼郵票。【出示PPT】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寄信給這些動物們的郵資需要多少。
2、認識面值分別為10元、8元、6元、4元、2元、1元的郵票。
師:我們一起去郵政局看看有些什么郵票。【出示PPT】
你看到了什么?這些郵票上的面值分別是多少?
小結:郵政局里分別有1元、2元、4元、6元、8元和10元的郵票。
* 第三環節:選貼郵票
(知道寄往同一地點的信件,使用郵票的張數和面值可以不同,但是郵資總價是相同的。)
1、個別嘗試。
要求:
(1)選擇信封,觀察是寄給什么動物的信。
(2)根據這個動物的所需的郵資,貼上相應價錢的郵票。
2、互相檢查:與朋友交換信算一算,貼的郵票郵資的總價是否正確。
3、交流驗證:(幼兒將信封展示在板上)
師:你為哪位小動物的信貼郵票了?它的郵資需要多少?你是怎么貼的?
(教師將幼兒的方法進行記錄。)
小結:寄到同一個小動物家所貼的郵票張數可以不同,但總價必須是相同的。
* 第四環節:寄信 (模擬寄信,體驗寄信的快樂。)
聽音樂,將信投進“郵筒”。
幼兒開火車,按順序將板上自己信封取下,投進“郵筒”中。
反思:
教學欲有效,那從最初的選擇、解讀教材到最終的實施過程,從目標怎樣制定、采用何種教學手段到具備哪些回應策略……都得很好的駕馭。這里我認為,首當其沖就是如何理解好材料,如何找準入手點,讓活動更有效。教材的充分理解就好就好比做菜選對了材料,后面的過程才能有味道有收獲。
一、教學環節建構方向的明確
教學環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部分,對于每一個集體教學活動,教師心中首先應對整個主題的目標和可能涉及到的內容了然于心,這樣才有可能進而去關注教學內容,在活動環節和內容框架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當我們拿到一個教材的時候,要知道這個活動的難點和重點,要明確這個活動教師主要是讓孩子學什么,或者說得到什么,做到心中有底。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的原有水平,分析孩子,做到知根知底。
其次,要了解活動環節設計的序,注意從分析幼兒的低水平起步,最終歸結到幼兒行為的高水平,由低到高,由淺入深,這樣的思考有利于教學環節安排的有序和流暢。
二、環節關鍵價值的思考
目標是有效性的核心,設計是有效性的關鍵,互動是有效性的助推器,而價值是有效性的根本。活動中各個環節都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教師在確立每個環節是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但不一定知道其意義和價值。要凸顯活動環節的價值,可以聚焦一個關鍵問題,切實的幫助幼兒積累經驗,獲得發展。
如:活動第一環節中,“在標有企鵝、熊貓、非洲象、北極熊、鴯鹋、袋鼠、黑吼猴等動物圖片的地球儀上尋找動物的家鄉”,通過對于班中孩子的現有生活、知識水平分析,了解到在這一方面孩子是缺少生活經驗的,而且對于黑吼猴、鴯鹋孩子也是不了解,于此同時,經過分析,這一部分只是作為“引題”,并非活動的重點,于是我進行了小幅度的修改:1、動物的取舍。選取幼兒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動物,保留了企鵝、北極熊、熊貓、袋鼠、非洲象和斑馬幾個動物,去掉了幼兒不熟悉的黑吼猴和鴯鹋。2、引出的方式、方法更換。在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圖上,將動物放入相應的洲(家鄉)中,并將相應的地區名稱標明。這樣,既保留了教材原有的用意,又節省了活動第一環節所需的時間,確保了后面活動開展的時間。
三、選擇環節的呈現方式
集體教學活動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有探究性、有體驗性也有接受性或其他的方式。他們并非完全獨立,有時可以多種方式兼顧,或以其中一種方式為主。教學環節的架構應根據不同的學習方式組織并提供相應的準備。就如活動《貼郵票》的第三個環節選貼郵票,是幼兒操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我將幼兒分成兩組,每組都為他們提供了1元、2元、4元、6元、8元、10元不同面值的操作郵票若干,讓幼兒根據動物郵資表格上的郵資進行郵票面值組合的粘貼。活動中,很多孩子向我提出:“老師沒有5元的郵票,沒有9元的郵票,”于是我反問幼兒:“沒有正好郵資的郵票,想想辦法,可以用什么方法?”個別聰明的孩子在我的點撥下,靈機一動“我知道了,用加起來的方法。”其余的孩子也受到啟發,將兩張、有的甚至是3張不同面值的郵票組合而成所需的郵資。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們都運用著自己已有的加法經驗進行郵票的粘貼。同時也達到了活動的重點。
結語:總之,要上好一個有效的集體活動,還有很多的要求,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討、分析、反思、提高,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師的智慧,自己去認真對待,愛護每一個孩子,善待每一個活動,有崇高的職業道德,我想,有了這樣的態度去對待活動,應該不會出現較大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