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入園,長假過后,甚至周末返回幼兒園,有些幼兒都有“不想上幼兒園”的念頭,家長們為此困惑不已,幼師們也為此煩惱。其實,幼兒不想上幼兒園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在幼兒園被同伴欺負了,也許是被老師批評了,又也許是找不到玩伴…以下幾個案例可以揭開我們心中的疑團,幫助幼兒喜歡上幼兒園。
一、“我不想上幼兒園”的案例背景
1、間接背景: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否擁有快樂的情緒對孩子身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園開展“幼兒快樂情感培養”課題研究已近兩年,本課題關注的是孩子在園生活是否快樂,在一日活動中是否“樂于運動、增強體能;樂于表達、喜歡交流;樂于交往、學習合作;樂于觀察、大膽探索 ;樂于體驗、敢于表現 ”
。然而,當我們關注幼兒情感態度的意識增強后,不難發現一日生活中孩子的各種拒絕行為與消極情緒。
為此,我們從孩子消極情緒產生的成因分析入手,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變化,并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防止和消除幼兒不良情緒行為,激發幼兒快樂情感,提高幼兒一日活動質量,同時不斷提高教師分析幼兒情緒情感問題的理論素養與解決幼兒情緒情感問題的實踐能力。
2、直接背景:
“不”這個詞,是用來表示拒絕,否定或反對的態度。其實,入園前1歲左右的孩子,就會說“不”,而且經常是你說什么他都說“不”。
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這是孩子獨特的表示自立的正常方式。幼兒開始說“不”,是其形成“自我認識”的開端。
進入幼兒園3至6歲的幼兒都擁有自己多元化的個體需求。當幼兒園集體生活里的某些事或某些要求與其個體的興趣、需要和愿望等不一致時,幼兒就會產生抵觸、對抗、拒絕、生氣、哭鬧等消極情緒和行為。伴隨幼兒在園生活的拒絕性語言有很多,如“我不和你玩、我不想說、我不愛吃、我不要去……”。其中,“我不想上幼兒園!我要回家!”不僅是新生入園焦慮情感最典型的表達方式,也是幼兒三年在園生活中常使用的拒絕性語言。
二、“我不想上幼兒園”的案例再現
案例1:我不去,我不去
早晨,我剛進園門,忽然聽到身后傳來一陣夾雜著“我不去,我不去!” 的嚎啕大哭聲。是哪位幼兒拒絕入園?
我回頭一看,竟然是我班的小雅。她哭得像個淚人似的,雙手死死地拽著她外婆的褲腳。她可是個乖巧的女孩,今天怎么了?我上前詢問原因,她外婆無奈地說:“不知怎么回事,這個星期以來,她在家反復說‘不想上幼兒園!’”
“可她在幼兒園的表現都正常呀,小雅和老師、小朋友也相處得挺好”。見我們在交流,一旁的哭聲漸小。我轉身撫摸著小雅的頭,笑著對小雅說:“小雅,不哭時多可愛啊!先和老師到班上去,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慢慢和老師說,好嗎?”性情乖巧的小雅勉強和我回到班級。
經過與小雅的交談,我了解到她是害怕在幼兒園午睡。原因是老師不允許她小便。帶著疑惑我詢問了管理午睡的保育員張老師了解情況。原來小雅午睡時,因小便頻繁,約10分鐘就要上廁所一次,張老師以為小雅是以此方法逃避午睡,所以沒有同意。
小雅在家是否也會有小便頻繁的現象?我決定去家訪。家訪結果:小雅在家表現一切正常。
這是為什么?我和保育員一起分析認為:導致小雅小便頻繁的原因是害怕在幼兒園午睡。針對小雅的情況,我和保育員決定:首先,這段時間允許家長來園陪伴午睡,以減輕小雅對在園午睡的緊張焦慮;其次,下階段不要求小雅按集體常規準時上床入睡,同意小雅選擇自己喜歡的安靜游戲,但要求小雅同意家長不來園陪伴,嘗試獨立午睡;同時,我們三位保教人員常與小雅個別交流、給予更多的關愛,建立起親密友好的師幼關系。一個多月后,小雅有了明顯的轉變,由不愿意上床,到愿意上床坐著,逐漸到能與同伴一起按時午睡,小便頻繁現象也自然得到改善。
案例2:我要和媽媽在一起,我要回家
早上,婷婷躲在媽媽的身后,不愿意跟老師問好,好像“小媳婦不敢見公婆”似的。她平時都能主動大聲地向老師問好,今天怎么了?媽媽推推他,示意婷婷“媽媽該走了,你去跟老師”,可她堅持躲到媽媽身后,就是不愿意來到老師身邊。我趕緊走上前,蹲下身問:“婷婷過來吧,讓老師看看,今天怎么了?”她“哇”的一聲哭了:“我不上幼兒園!我不上幼兒園了!我要和媽媽在一起,我要回家。”
她媽媽告訴我:“今天婷婷不知道為什么,早上就不愿意來幼兒園,在家里就哭過了,這孩子……”我心里想,一定有原因,就拉著婷婷的手,溫柔地說:“來吧,婷婷,告訴老師你怎么了?”我順勢從她媽媽手里將婷婷抱過來。她媽媽就走了。我把婷婷抱到活動室,她還是不停的哭,不斷地掙扎要:“媽媽!媽媽……”。我猜測婷婷哭的原因……
于是,我一臉認真的樣子,問她:“我知道你為什么哭了,你聽我說說好嗎?” 她還是不聽,還是那么犟地繼續哭鬧。“你先聽我說,要是我說的不對你再哭行嗎?”
她漸漸安靜下來,我知道我的暗示起到作用,便蹲下溫和地對她說:“你是不是因為昨天打了東東,老師對你生氣了,今天你就不愿意來幼兒園才哭的?”
她睜著大大的眼睛看著我,愣了一會兒,大聲說:“是!”
我又說:“老師批評你了沒有?”
“沒有。老師生氣了!”
“老師是生氣了,但之前老師有沒有說自己的小手在沒有經過小朋友同意時不要亂碰別人?”
“說了!”
“那東東對你生氣了嗎?”我追問。正好東東在旁邊洗手,我讓婷婷問了一下。東東說:“現在我不疼了,我已經原諒你了!”
婷婷這才停止了哭聲。
我高興地說:“已經原諒你了,因為是你不小心,你還哭嗎?”
“不哭了。” 婷婷扭捏著。
“那你笑一個,親我一個!”我把臉湊上前去。
婷婷果然像往常一樣笑了,摟著我親了一下,然后高興地去洗手了。看著她奔跑著擠進班級小伙伴中的背影,我搖搖頭,開心地笑了。
案例3:都怪你
早上,強強的媽媽著急地走進教室,告訴我強強不肯上幼兒園。我急忙上前詢問:“強強,今天怎么了?”
強強扯著媽媽的衣襟低聲說道:“都怪你,都是你不幫我制作心形卡!”
“是呀,老師昨天要求每位小朋友回家和媽媽一起制作心形卡。今天有完成任務的可獎勵一張小獎狀。可是,媽媽為什么不幫助你呢?”我親切地詢問。
“媽媽不相信我,說老師又沒有通知,以為我在騙她!” 強強一臉的不高興。
“哦,那你得好好跟媽媽說說啊。老師就是這樣通知的,想了解小朋友能不能完成老師交代的口頭任務。”我并不在孩子面前數落家長。
這時,一旁認真傾聽的媽媽連忙表示誤解了強強,并向強強道歉:“寶寶,對不起,是媽媽誤解了你!”
我親切地對強強說:“老師知道你今天沒完成的原因,小獎狀給你留著,晚上,你回家再和媽媽補做,好嗎?明天獎給你!”
強強破涕為笑,和媽媽道別,一蹦一跳地走進活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