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什么软件好用-a股今日消息-【东方资本】,金太阳证券账户查询,股票配资哪儿好,我想炒股 去哪开户

    
1 2 3 4 5

案例:如何做幼兒游戲的觀摩者


   很多幼兒園老師在觀摩游戲活動時,往往對教師組織幼兒游戲的入和結束環節觀摩得比較仔詳細,而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則常常看到觀摩的老師不是四引處走馬觀花,就是聚在一起在小聲談論。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師沒有意識到游戲觀察的重要性,以及缺乏游戲觀摩與分析技巧。下面試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就如何當好一位幼兒游戲活動觀摩者略談管見。

    一、發現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機會

    案例一:

    這是中班下學期結構游戲——用花片拼插交通工具。其中有一組是拼插飛機,有一位小男孩分別用紅色和黃色的花片拼完機身和尾翼,最后再用黃色的花片拼飛機的機翼。機翼剛拼完后,該小男孩高興地端起飛機準備放在老師指定的展區。剛走兩步就發現剛拼的機翼兩邊不一樣長,他馬上回到原位埋頭將比較“短”的那邊機翼補“長”,就在他差不多完成“補長”工作時,坐在他對面的另一位同伴指著他的飛機的另一邊本來是“比較長的”機翼說,哦,你飛機的這個翅膀太短了,該小男孩二話沒說又趕緊將另一邊機翼也“加長”一些。可能是憑感覺吧,該男孩拼插一兩下,也沒有很詳細地檢查這兩次“補長”后的機翼到底一樣長否?就心滿意足地端起飛機走向展區。其實經過兩次的“補長”策略,此時機翼已經有點不堪重負而稍彎了下來,機翼不一樣長也就被這有點“彎下來”而掩蓋了。

    分析:

    案例中的小男孩在處理機翼是否一樣長的問題時,反映出該小男孩可能存在的兩種情形:一是可能態度比較馬虎,在最后“補長”后也沒有再次檢查到底“補”得是否一樣長?在另一位同伴提醒說飛機的另一邊“翅膀”比較短時,他也沒有進一步認真落實一下該同伴的意見正確與否,便二話不說馬上加以“補長”;二是可能沒有掌握判斷兩邊機翼一樣長的正確策略。在案例中該小男孩所采用的是憑直觀感覺來判斷的,但不管是何種原因,作為教師如果在觀察中發現了這一情況,則應加以及時干預。

    教師可以嘗試作這樣的指導:在該小男孩準備送飛機去展區時,可以用提問的方式提醒他看看所拼飛機的兩邊機翼一樣長嗎?如果在老師的提醒下,該小男孩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能用正確方式解決,則說明他所犯的錯誤是因馬虎所致。如果在老師的提醒下,該小男孩還未能判斷出個中錯誤。則可以判斷其錯誤確實是與其沒有掌握正確判斷兩邊機翼一樣長的策略有關。如果是后者,則教師應比較敏感地意識地這其中蘊涵著可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契機。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幼兒可以用什么辦法來判斷呢?比如可以用自然測量法來“比一比”,也可以用數數的辦法進行準確比較。除外,還可以更進一步引導幼兒可以用什么辦法來使它們變得一樣長呢?顯然的,除了可以用“補長法”,同樣的也可以用“截短法”。案例中所出現的如何判斷以及如何使兩邊機翼一樣長的問題,其實就是幼兒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次好機會。

    二、正確評估幼兒的游戲水平

    案例二:

    這是小班下學期末結構游戲“用花片拼插烏龜車”,即將兩個類似碗狀的花籃倒扣在一起,然后在其中一個花籃上拼上烏龜的脖子和頭部。該活動的重點是學習鑲嵌的辦法將兩部分連結在一起。從整個活動情況來看,由于難度偏大,班上絕大多數幼兒并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拼插,而是做一些以前拼插過的比較簡單的作品。在這個活動中,筆者無意中拍攝到一位小女孩為完成老師的要求,整整堅持了近14分鐘。在該小女孩進入筆者拍攝視野時,她已經將兩個碗狀的花籃已拼好,正在完成鑲嵌連結工作。該女孩在埋頭努力了五次而又未獲成功后,第一次抬頭瞄一下周圍(此時班上的許多小朋友都在玩自己拼好的簡單作品),遂將另一部分拆散重新拼得牢固一些,并接著進行第六次努力。在第六次努力做鑲嵌連結時,該小女孩曾一度將一端固定好,眼看就接近成功了,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面對第六次的失敗,該小女孩非常沮喪地抬頭三次分別看了一下老師、觀摩老師和正在拍攝的我,并將拼完的作品拆散改拼相對簡單一點的“烏龜車”(即直接在拼好的碗狀的花籃上拼插上烏龜的脖子和頭部)。拼完后小女孩就去老師那兒要了一條纖維繩子系在“烏龜車”的頭上,并提起這“烏龜車”晃悠晃悠地游蕩,結果把“烏龜車”的身子晃掉了,最后小女孩手上提的只是剩下“烏龜車”的脖子和頭部……

    分析:

    案例中所描述該小女孩在游戲中的表現,從結構技能的運用和游戲的堅持性兩個指標來判斷,足以認定該小女孩在游戲中所展現出來的結構游戲水平是較高的。本案例可以充分說明了教師對幼兒游戲觀察的重要性。如果該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有觀察到該小女孩,那么,她不僅應及時地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也肯定會為這位小女孩所展現出來的游戲水平而折服。但遺憾的是,在活動的最后我們所能看到的僅是小女孩手中的那份再簡單不過的作品,如果就此來判斷該小女孩的游戲水平,則顯然的是誤判了該小女孩的游戲水平。看來要對幼兒的游戲水平作出較正確的判斷,還有賴于教師的細心觀察。

    除外,筆者認為,在該游戲活動中教師對該小女孩在游戲過程中沒有盡到觀察與指導的責任,當然要求教師在每一活動中都要觀察與指導到每位幼兒,這在客觀上是不現實的。但須知在本案例中教師對該幼兒的忽略,這一可能是無心的“忽略”對幼兒的發展是有顯著性影響。如果教師在該活動中有觀察到該小女孩在完成“烏龜車”的連結工作所出現的困難,并及時地給予適當的指導,比如在小女孩在連結“烏龜車”時,教師可以幫助她固定住一部分或一端;或者直接示范部分的連結方法和工作,余者再和幼兒一起完成。那么,對該小女孩來說,其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能順利地完成自己所主動挑戰的“最近發展區”,使其建構技能上一個新的臺階,獲得極其寶貴的新的建構經驗,即該小女孩在建構技能的學習與發展上獲得了一次難得的學習與飛躍的機會。更為主要的是該小女孩在這次大膽的嘗試中所獲得的成功喜悅而建立起相應的信心,使其日后敢于迎接更大的挑戰。但遺憾的是該小女孩在本活動中所實際獲得的不僅在建構技能上沒有新的收獲,就活動的感受而言卻是失敗與沮喪等不良的情緒體驗。

    三、捕捉游戲發展的生長點

    案例三:

    這是小班下學期角色游戲,筆者所定點拍攝的是一組小朋友在玩“肯得基”游戲。游戲總共時間為近23分鐘,游戲人數最少時是5人。游戲剛開始共有10人參加,其中有四位幼兒頭戴肯得基服務員的紅色帽子,在簡單布置一下游戲場地后(老師有稍作幫忙),幼兒就各就各位忙開了。大部分幼兒在擺弄完玩具后,慢慢地開始進入了有簡單游戲情節的環節……游戲玩在到近12分鐘時,一個手上抱著布娃娃的小女孩來“肯得基”買東西,該小女孩在“肯得基”逗留了1分鐘多一些,便一只手抱著布娃娃,另一只手拿著從“肯得基”買來的“可樂”(一個紙杯和塑料勺子)返回娃娃家。過了3分鐘后,該小女孩過來將紙杯還后馬上返回……
  
    分析:

    案例中所反應的是典型的小班幼兒的游戲水平,即擺弄玩具、對游戲材料感興趣和有簡單游戲情節的出現。就案例來看該組幼兒的游戲角色和游戲的伙伴較為穩定,應該說該小組幼兒游戲發展是屬于較高水平的,這除了與該班教師平時重視游戲過程的指導外,從現場觀察來看,所投放材料的逼真性,特別是所提供的與現實生活中極為相似的“肯得基”服務生的帽子,這無疑對小班幼兒游戲角色的強化是有很大的相關。

    本案例中筆者想探討的是,在看似平靜的游戲中出現的一個亮點,即在游戲進行到第12分鐘左右,那個手上抱著布娃娃的小女孩的出現,盡管她的出現僅有1分鐘,但相對于整個近23分鐘的游戲來說,這1分鐘可以說是整個游戲中最精彩的瞬間。這一精彩瞬間其實就是“肯得基”游戲發展的一個頗具有挑戰性的生長點。如果我是該班教師,我捕捉到這這一亮點,那我在游戲經驗分享時,肯定會將這一亮點在全班上放大,讓小朋友知道以后玩“肯得基”游戲時還可以發展出這樣的情節——送餐服務。當然這一情節的演繹或許對小班幼兒來講是蠻有挑戰的,但相信這一建基于幼兒游戲經驗基礎上的挑戰是可能實現的,即使無法實現,作為教師本身也應具備捕捉亮點,并努力將亮點放大的意識。從這一案例中,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游戲發展的生長點,往往就是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所展露出來的亮點,或者說是游戲的精彩部分。而精彩的捕捉卻往往又是需要耐心的等待,精彩蘊于耐心的等待之中。

    四、了解幼兒的經驗,考量教學效果

    案例四:

    這是小班下學期角色游戲“玩具店”,教師在玩具店的旁邊放置了一個紙盒,紙盒里投放了一些數目不等的圓點卡片,以供幼兒將之當作游戲中的鈔票來使用。這樣小朋友來“玩具店”買玩具時就必須先自己去取錢,然后再用圓點卡當錢來買玩具,卡上有幾個圓點就可以買幾個玩具。營業員點數一下卡上的圓點數量,再拿出相應數量的玩具給顧客……

    分析:

    案例中所描述的游戲情景說明了幼兒已能將所獲得的數學知識在游戲活動中加以嘗試運用。幼兒在游戲中能順利地完成這一買賣的活動,反映出該小組幼兒已能較熟練地運用所學相關的數學知識,至少說明他們在“圓點”與“實物”之間在數量關系上能建立較準確的對應關系。當然,從圓點卡片的投放上,我們也可以看得出該教師是獨具匠心的,即借一“圓點卡”有效地嫁接起“游戲”與“教學”的內在聯系,游戲既是幼兒復習鞏固、或是靈活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也是考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形式。由此可推知,在觀察幼兒游戲時所發現幼兒在某方面發展上的不足、或是經驗上的欠缺,是與教師的教育成效是密切相關的,應引起教師的重視并有效地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實施落實。比如,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不懂得運用禮貌語言、或有效的交往方式與他人交往,這從某種程度上至少說明了教師平時在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夠扎實,在此方面工作需要進一步地加強。

    五、捕捉幼兒的興趣,生成相應的課程活動

    案例五:

    這是大班角色游戲“小吃店”, 小吃店里設有經理一位,服務員三位,其他小朋友則扮演客人,有的在小吃店點菜、有的在品嘗店里的各種小吃、也有的則在聊天說笑著……游戲開展得有些時候,這時來一位手里拿著一把紙扇的小朋友,邊神氣地搖著扇子邊喊著“我要吃一碗×××”。而此時,小吃店里的小朋友的目光都被這把紙扇吸引住了,紛紛圍了過來爭著向這位小朋友借扇子看一看,到底這把紙扇是啥樣的?扇子上畫的是什么畫,小吃店里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老師走了過來瞄了一下,很快地和小朋友一起研究起這扇子……在游戲結束時,老師特地請該小朋友上來介紹他的這把扇子的來歷,同時老師也告訴了小朋友說,這把扇子漂亮的畫是用嘴巴吹出來的,下次活動老師準備請小朋友一起來學學這一畫畫的新本領。據了解后來該老師真的就此生成了一節很成功的吹畫的美術活動。

    分析:

    這是一個從游戲中生成課程活動的典型案例。案例中的老師對幼兒在游戲所出現的“非游戲行為”(小朋友圍在一起“探討”起這把紙扇),不是簡單地加以制止或是采用其他巧妙的轉移方法,這至少說明該教師在處理幼兒“非游戲行為”上還是比較慎重的。該教師在“瞄了一下”就耐心地蹲下來與幼兒一起“探究”。教師基于“瞄了一下”就和幼兒一起探究,說明教師對當時幼兒的這一關注點的課程價值作了比較準確的判斷,是有較強的課程意識。而在游戲結束環節將這一“意外事件”展示出來,此舉,一是表明教師對幼兒興趣點的支持,二是可以激起其他幼兒的共同關注,并讓已有關注的幼兒增進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后來據了解隨后開展的吹畫活動取得很成功,這應是屬于意料之中。因為對幼兒來說,興趣就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此案例從一個側面告訴了我們,游戲與課程至少存在著這樣的一層關系,即游戲可以作為課程活動生發的一個途徑。

    以上所略舉的五個案例都是以游戲觀摩者的視角來闡述,如果你是本班教師,細心的你就有可能發現幼兒在游戲中常有“驚人之舉”,比如:平時難得能有幾分鐘安靜的幼兒,在游戲中卻能安靜地堅持很長時間;平時不愛說話的幼兒,在游戲中卻能與同伴眉飛色舞地侃侃而談……這些在游戲中才展露出來的難得的水平,其實就是幼兒潛在的真實水平或是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上述的案例與分析,旨在讓老師認識到游戲觀察的重要性,喚起老師對游戲觀察的興趣。雖然要對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作較準確的解讀,在客觀上是有不少的難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棄這方面的專業努力。如果老師在平時的游戲觀摩中,都能有意識地去做好專業的自我訓練,即我在看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我可能看懂了什么?如果我是該班老師我該做些什么以及可能會產生何種效果?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每天訓練一小步,相信日積月累終會前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