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什么软件好用-a股今日消息-【东方资本】,金太阳证券账户查询,股票配资哪儿好,我想炒股 去哪开户

    
1 2 3 4 5

入園案例:我不想上幼兒園(2)

 


    案例4:他們不跟我玩

    曉曉是我們班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小朋友,今天早上來幼兒園拽著奶奶的衣服不肯松手,并且邊哭邊喊著要奶奶早來接。我牽過曉曉安慰他說:“曉曉是個乖孩子,奶奶早點來接,啊。”我邊給孩子擦眼淚邊轉移他的注意力,“曉曉最喜歡玩打陀螺的游戲,老師陪你玩好不好?”曉曉邊抽噎邊點頭。

    我繼續問:“你天天來幼兒園都很開心,今天為什么不想來呀?”
    “文文抓我的臉,還叫亮亮不要跟我玩!”曉曉滿臉怨氣。
   “你跟文文不是好朋友嗎?”……

    原來曉曉來園鬧情緒的原因是昨天與文文爭搶陀螺玩具時發生糾紛。文文把曉曉的臉抓了一下。曉曉今天就采取消極回避的方法。唉,現在的孩子!

    我還是找來文文,仔細詢問昨天糾紛事件的來龍去脈。嗯,何不圍繞“文文的解決辦法好不好?一件玩具大家都想玩時該怎么辦?”的話題開展談話,“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

    經過談話,小朋友們一致認為不應該采取爭搶打架的辦法,還提出了小朋友自己的解決辦法:自己先玩一會兒,再讓給別人玩;用錘子、剪刀、布的方法決出玩的先后順序;等別人玩后我再玩……多好啊!我及時肯定了孩子們的辦法,并問曉曉和文文:“下次知道該怎么做了嗎?”

   “知道了。對不起,曉曉!”文文主動向曉曉認錯。
   “沒關系!”曉曉拉著文文的手說。
   “啪啪啪”孩子們鼓起掌來……

    三、“我不想上幼兒園”的成因分析

    當幼兒不想上幼兒園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理由,但幼兒找理由的背后所隱藏的原因是什么?從以上四個案例,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拒絕來園背后所隱藏的原因是豐富的、多元的。

   (一)源于自己——不適應幼兒園生活常規, 情緒焦慮消極回避

    案例[1]幼兒入園之后需要自己學會上廁、吃飯、穿衣、要獨立午睡。這些基本生活技能尚未熟練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特別是生活節奏更緊湊、更規范時,便感到緊張、焦慮與不安。案例中的小雅是個依戀感強、獨立性差的孩子。據家長反映:小雅睡覺從來需要媽媽陪伴,否則無法入睡。因此,對園里午睡的適應成為小雅入園生活的最大障礙。大凡自立能力弱、獨立性差的孩子,入園后焦慮期、適應期會更長些,并且情緒起伏、反復較大,除了哭鬧、表面拒絕等言行外,嚴重的還會發生發燒、神經性尿頻、睡覺做惡夢等現象。此外,孩子到了幼兒園,必須遵守團體的規范,想要的東西需與人分享,吃點心、玩玩具也得輪流排隊,讓孩子覺得到處都是限制、約束,覺得幼兒園不好玩,便以“我不想上幼兒園”來逃避。

   (二)源于老師——老師的言語無意傷害了幼兒

    案例[2]反映的是幼兒為了維護自尊所采取的心理回避。案例中的教師雖沒有在全班幼兒面前刻意批評他,但老師隨口的一句“你怎么又這樣啊?”卻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婷婷因害怕家人指責,回家又不敢對家人說。所以就找借口說:“想媽媽,不想上幼兒園!”

    可見,幼兒年齡雖小,卻也心思細膩。有時,大人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不經意的表情或動作,卻對幼小稚嫩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影響。加上現在的孩子在贊揚聲中長大,常被父母長輩哄著,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抗挫能力很弱,批評不得。

   (三)源于家長——家長不配合,幼兒未完成任務擔心老師責備

    案例[3]讓我們看到由于家園缺乏溝通,家長不了解教師的教育意圖,錯怪孩子,將自己的錯誤判斷“老師沒通知,你在騙我”強加給孩子,使孩子因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得不到獎勵產生沮喪、失落、生氣等消極情緒。于是來園時與家長產生對抗心理,用不愿意進班級為“砝碼”與家長較勁。

   (四)源于同伴——幼兒因與同伴糾紛而排斥幼兒園

    案例[4]告訴我們幼兒的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是引發曉曉不愿來園的主要原因。曉曉與文文交往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各自都以“想獨自玩陀螺”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不顧及他人。當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受到影響時,他們就帶著過激情緒甚至攻擊性行為“抓、推”解決爭搶玩具的糾紛。因未能正確解決玩具糾紛問題產生的不良情緒,影響他第二天來園的積極情感。  


    四、應對“我不想上幼兒園”的教育策略

    幼兒快樂來園,是奠定幼兒一天快樂生活的情感源泉。要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老師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為此,如何讓幼兒消極回避、被動來園的情緒得以化解,快樂來園,教師應該做到:了解成因在前,尋找應對教育策略在后。

    首先是接納、允許

    我們要正確對待幼兒不想來園的現象。每個幼兒的生活環境和其作用于環境的方式不同,其興趣、需要、能力等方面也各有差異。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強加給幼兒,而應以寬容與接納的心理,以理解和關愛的態度,允許幼兒存在不來園的消極情緒,切忌用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要求全班幼兒,用權威強行轉變幼兒。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思想:當我們敏銳地捕捉到幼兒產生不來園的消極情感、態度時,正是促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幼兒、研究幼兒,以不斷調整師幼關系,幫助幼兒保持情緒安定,愉快地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的教育契機。

    其次是順應、疏導

    我們要幫助幼兒積極改善來園消極情緒,就應了解幼兒的生活習慣與個性特征,對癥下藥,有效減少幼兒對幼兒園集體生活的不適應感。做到順應幼兒的個體需要,尊重其以獨特的方式、適宜的速度、個體的經驗來適應幼兒園生活。面對幼兒來園消極情緒,教師應與幼兒共同分析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消除或減輕入園的心理障礙,引導幼兒主動嘗試并學習不同解決問題的策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與師幼關系,同時練習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積極的心態融入幼兒園生活。

    第三是共育、轉變

    要有效轉變幼兒來園的消極情緒,僅靠教師的教育影響是不夠的。老師應該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幫助;家長也應本著尊重、理解、合作的原則,做到及時與老師溝通,共同分析尋找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具體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開導、引導、規勸等。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了困難,或受了批評時,需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承認并改正錯誤,做一個堅強的孩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家長既不能采用簡單恐嚇的方法迫使孩子上幼兒園,也不能因為孩子哭得很傷心就于心不忍、遷就,更不能以“幼兒園不上也沒有什么關系”的理由來說服自己消極妥協孩子不上幼兒園的要求。應當與幼兒園的教育要求一致,做到堅持接送,與教師一起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餐飲、盥洗、睡眠、排泄等生活習慣,并學習與同伴友好相處,學習積極的情緒調節方法,使孩子排解心理上的障礙,變“我不想上幼兒園”為“我想上幼兒園!”,為孩子美好的一生奠定堅實而良好的基礎。

    結語:

    總之,如何合理有效地解決幼兒不上幼兒園的消極情緒,關鍵取決于老師對孩子的一份愛心和責任心,取決于成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只要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運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家園一致、老師家長一致,“我不想上幼兒園”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