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什么软件好用-a股今日消息-【东方资本】,金太阳证券账户查询,股票配资哪儿好,我想炒股 去哪开户

    
1 2 3 4 5

3個案例提醒幼師慎用引導語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用引導語來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問題及銜接各個教學環節。但教師若運用引導語不當,就有可能導向與自己初衷相悖的方向上。

   【場景一】在一節大班圖畫書閱讀活動上,教師引導幼兒閱讀繪本《小鯨魚回家》。

    教師:小鯨魚在沙灘上,小朋友看一下圖,誰在幫它?
    幼兒:一個小姐姐。
    教師:嗯,小朋友再看,沙灘上有什么變化?多了些什么?
    幼兒:多了一個游泳圈。(教師想引導幼兒看海水漲潮了)
    教師:看遠處,多了什么?
    幼兒(沒人說話)
    教師:海水剛才還很少,現在這么多了,為什么?
    幼兒:小朋友送小鯨魚來海邊,大海是它媽媽,看到小鯨魚來了,媽媽就來了。
    教師:海水就漲上來了。

    【分析和思考】

    學前期的幼兒比較容易受暗示,特別是中班和小班的幼兒,本身就缺乏思考問題的能力,很容易跟隨教師的引導做出對事物的判斷及理解。教師問:“小朋友再看,沙灘上有什么變化?多了些什么?”這句話明確告訴幼兒,沙灘上多了一些東西。于是,幼兒就會不自覺地去找到底多出什么東西,而不是隨著活動的開展自己發現沙灘上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由于活動中教師反復使用這種具有暗示性的引導語,導致整個活動中幼兒都在跟著教師的引導閱讀繪本,而不是自己去發現和探索,去感受繪本所帶來的奇特體驗。

    因此,在使用引導語時,教師應注意不要在問題中涵蓋答案,更不要暗示幼兒回答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應提出客觀的能引起幼兒深入思考的問題。

   【場景二】在大班藝術活動《小老鼠打電話》中,教師播放了一遍歌曲之后。

    教師:這首歌好不好聽?
    幼兒:好聽。
    教師:老師特別喜歡這首歌,你們喜歡嗎?
    幼兒:喜歡。
    教師:小老鼠怎么不高興地搖頭了?為什么?
    幼兒:為什么?(幼兒不假思索地接著老師的話說)
    教師:因為小老鼠把電話打到小貓家了啊。
    幼兒:噢。
    教師:明白了就跟我唱這首兒歌吧。
    在活動結束之前教師又問:小老鼠厲不厲害,棒不棒?
    幼兒隨聲附和:厲害,棒。

   【分析和思考】

    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引導語往往是“正確的廢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如教師問:“這首歌好不好聽?”“老師特別喜歡這首歌,你們喜歡嗎?”等。這些引導語是教師在未經思考的情況下脫口而出的,實屬多余。原因在于:第一,這些問題沒有意義,并沒有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第二,在提問的時候,教師并沒有關注幼兒的反應。教師若反復運用諸如此類的引導語,幼兒的思維就會變得麻木、機械。如:教師問“小老鼠怎么不高興地搖頭了?為什么?”時,幼兒僅僅是不假思索地附和了句“為什么”。幼兒的這一句“為什么”,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與思考:為什么幼兒在回答問題時不思考了呢?

    因此,在使用完引導語之后,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反應。如果引導語能引起幼兒的積極思考,那么就進行下一環節的引導。若幼兒對引導語無動于衷,教師就需思考:我使用的引導語為什么不能調動幼兒的興趣呢?我該怎樣設置引導語才對幼兒有價值和意義呢?等等。

   【場景三】在中班科學活動《奇妙的睡姿》中,教師帶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確的小動物”的游戲。(幼兒A、B、C扮演大灰狼,其他小朋友扮演各種小動物)

    教師:有沒有睡姿不正確的小朋友呢?
    幼兒A:沒有。
    教師:你再仔細找找看。
    幼兒A:還是沒有。
    教師:你看萍萍睡得對不對?
    幼兒B顯得不耐煩了,大聲說:萍萍睡得不對,洋洋睡得也不對。
    教師看了看幼兒B,繼續引導幼兒A尋找睡姿不正確的小朋友。
    幼兒C:老師,我發現了睡姿不正確的小朋友。
    教師:好孩子,你真棒。
    教師:睡姿不正確的小朋友,大灰狼都看見了。
    幼兒:老師騙人,A就沒看見。
    教師:A雖然沒看見,但他還是很棒。
    當活動結束時,教師問:小朋友們高興嗎?
    幼兒齊聲說:高興。(幼兒的臉上并沒有真正高興的表情)

   【分析和思考】

    教師過多地關注了幼兒A,而忽略了幼兒B和幼兒C。幼兒A找不出睡姿不正確的小朋友.可以讓幼兒B或C幫他。在幼兒B給出答案時,教師并沒有給予積極的強化和引導,幼兒B仍在原有的基礎上思考。這些看似“熱鬧”的一問一答,似乎使教師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但幼兒卻在被動的回答中逐漸喪失了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思考:設計這樣或那樣的一個問題的動機是什么?應該怎樣利用引導語來引領幼兒之間、師幼之間等的互動呢?
聲明:學前谷-中國嬰幼兒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來源: http://www.baby-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