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杠杆什么软件好用-a股今日消息-【东方资本】,金太阳证券账户查询,股票配资哪儿好,我想炒股 去哪开户

    
1 2 3 4 5

國外幼兒園這樣教育孩子

國外幼兒園這樣教育孩子

本來來日本以前,幼兒田田已經在北京上過一年幼兒園,可以說,對于幼兒園我們并不陌生,但是日本的幼兒園,有些事兒還是讓人目瞪口呆;美國、法國的幼兒園教育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方法。

    日本幼兒園的教育讓人目瞪口呆

   1、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我們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向我們說明,要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后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我真是徹底崩潰了!搞不懂為什么日本人要弄出這么多復雜的名堂出來。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經過兩年,我們都對此已經駕輕就熟了,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我常想,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大人空著手,所有的包都孩子肩背手拿著

    這是很震動我的一個場景,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其他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里一律空著,而上面所說的那些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都由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而且還都跑得飛快。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田田空手,我拿包。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田田媽,Tina在學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慣于只說半句話,后面的讓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里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從此就只好讓田田自己拿了。等開家長懇談會時,我和大家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呆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么?”為什么?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孩子更多一點呢?

    3、反復脫換的行頭

    田田的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自然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臟備用的,然而,并不是。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換一套。夠多麻煩。(到田田在外邊宿泊一個晚上的時候,光備用的換的衣服就要備好多套,真趕上那個愛新衣的皇帝了。)

    剛開始每天早上去送田田,都要重復那么一套換衣程序,田田在菊花班的時候,看她實在慢,我就不免代勞。但是不久就發現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慢慢體會到,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后,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帖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 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田田幼兒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田田曾經是菊花,然后變成百合,現在已經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 范的紫羅蘭了。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日本的文字本來就來源于漢字),很是形象。這些0歲的毛毛, 不光入托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 0歲的毛毛哭著拼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5、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于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田田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田田的表現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田田在班里,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 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干。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田田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后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干 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驗。現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境下,徒步4個 小時沒有任何問題。

    6、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么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剛去的時候,北京的爺爺奶奶非常擔心,說一定要和老師商量一下,因為我們是中國的孩子,受不了這個凍。。。這個.。。,讓我怎么說得出口。就算不重新喚起東亞病夫的記憶,起碼也激活小皇帝的印象。

    沒法子,只好入鄉隨俗地狠下心來,為國爭個面子。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三天兩頭就凍病了。和日本媽媽說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看看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沖到我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我是覺得我們不能太金貴孩子了。

    7、完全混班教育

    在中國時,我們參觀過幾次田田的幼兒園,都是各班在各班上課,到了日本就不同:在9:30之前,3:30之后,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比方前些天田田年長組最后的發表會上,表演完太鼓之后,他們說了一番話,讓所有的家長落淚: “今天的發表會真高興,低年組的小朋友們也非常努力地表演成功了。這是我們最后的發表會了,到了小學校我們仍然不會忘記我們的朋友和幼兒園。”

    8、一年到頭數不清的活動

    看看我的日歷上標出的做便當的日子,就是田田他們遠足的日子,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9、中國人都不過的節日——日本幼兒園過

    這也是讓我狠狠吃驚的地方,像上面說的,日本幼兒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女孩節,男孩節,納涼節……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幾位知 道?)、二月的節分、七七乞巧節都認真地過上一遍。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日在中國怎么過,我說:不知道。慚愧啊,媽媽也不知道。

本來來日本以前,幼兒田田已經在北京上過一年幼兒園,可以說,對于幼兒園我們并不陌生,但是日本的幼兒園,有些事兒還是讓人目瞪口呆;美國、法國的幼兒園教育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方法。

    10、教育是為了教孩子學會“笑”和“感謝”

    在這個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問教什么,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瞇瞇!”在日本,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和誰講話,“笑瞇瞇”最重要,一個笑瞇瞇的女孩子最漂亮。還教什么?——“教學會說謝謝”。這就是日本的幼兒教育方式。

    總之,這里強調的和國內是非常不同。但是通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發現田田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獲卻是經由綜合幼兒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11、老師的能量

    日本一個班,少到10個人,多到30個人,老師都只有一位。開始我是頗為懷疑的,大約把這些孩子都看住也就不錯了。然而,可真是看輕了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就這一位老師,30個孩子的作品展,30個孩子從無到有的打鼓本領(非常專業啊),30個孩子的美術、音樂、閱讀,30個孩子的生日,30個孩子的大型發表會、運動會全是這一位,有條不紊,像模像樣。

    像去年發表會排的是《不來梅的音樂會》,日本的活動向來是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的,所以30個人當中,4只母雞,3只貓,5只狗,2頭驢子,幾個小偷,老師要分別帶領孩子們做好服裝、道具和布景(全部廢物利用)、配好音樂、編好劇目,排練一個多月,那可是不小的工作啊。但是看看那位老師每天還是輕輕松松的表情,50多歲的人了啊。佩服!

    12、佛教的影響

    京都大概是日本寺廟最多的城市,整個城市有一種晨鐘暮鼓的氛圍,田田的幼兒園每個月都要到寺廟里受一次教誨,園里最重要的節日一定要拜佛,佛誕日、涅pan日都有活動。最近孩子們馬上要畢業了,昨天就去了西本愿寺向佛許了愿,田田還代表班級給佛獻了花。我問許了什么愿,她說:永遠信任佛,永遠對別人懷有感謝的心,永遠認真傾聽別人的話。

    而法國人也有他特有的教育方式,法國孩子是這樣學習的:

    讓孩子走進博物館法國基礎教育和中國極為相似:重哲學、歷史、基礎文化,內容龐雜,學生負擔和歐美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重的。但與此同時,法國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極為重視。每周三下午,法國的小學和初中不開課,學校里的小課堂關閉了,社會大課堂卻對青少年敞開了大門。體育場上小足球隊員、小籃球隊員在飛奔疾跑,博物館簡直成了學生專場。

    在法國,所有的國立博物館免費為教師及18歲以下的年輕人開放,為他們組織專場講解。享譽世界的盧浮宮博物館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每年接待600萬參觀者,其中一半是學生。

    位于巴黎東北部的維萊特“科學與工業城”是歐洲最大的科普中心。科學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而是一個集展覽、實驗與資料調閱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場館。引起我注意的是“科學城”為12歲以下兒童開設的4000平方米的“兒童館”(也屬歐洲之最),用兒童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去觀看、去觸摸、去體驗植物界、動物界、宇宙空間,在幼小的心中激發起好奇。

    培養孩子的財商統計顯示,法國的6歲孩子每年平均可從家長那兒得到約600法郎的零用錢,14歲的大孩子則可得到 1500法郎,而當孩子在高中學習時,獲取的年零用錢則可能高達6000法郎———此數額比起美國、英國的同齡孩子都要高出一截。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法國家長還大多在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即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賬戶,并劃入一筆錢,一般是上千甚至數千法郎。家長之所以熱衷為孩子開專門的銀行賬戶,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對于孩子的財務狀況,負責的是孩子自己!如此一來,孩子在學會量入為出的同時還可學到一種寶貴的責任心,領悟到一種辨證的得失觀。

    法國孩子也報業余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國很多家長都會付出金錢和精力,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法國的家長也像中國家長一樣,給孩子安排一系列課外課,使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因此而加重。丈夫的一位法國同事6歲的兒子每周要上3次業余課:星期一學舞蹈,星期三學體操,周末學滑冰。為什么讓孩子學這么多?他聳聳肩膀,說是孩子有興趣,為什么不鼓勵呢?與我們不同的是,法國家長在孩子報什么班的問題上非常民主,對學習的安排,父母一般會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的選擇。因為在法國家長看來,孩子都是獨立的人,興趣是不能勉強的,只有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才容易出成績,專業的高低貴賤遠不及孩子的興趣重要。

    感觸:隨丈夫在法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后,感觸最深的是法國孩子的學習狀態。法國家長望子成龍的愿望與中國人如出一轍,但對孩子的培養,幼兒教育方面,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和方法。

    美國成功父母教育孩子的經驗:

    給予孩子們充足的愛。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就是“愛”——慷慨和無條件的愛。我們應盡可能多地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愛他。無論孩子犯了怎樣嚴重的錯誤,媽媽都要對孩子有一顆寬容的心。有一些不好的詞語,在批評孩子時最好不要用,例如:

   “你滾開,我再也不愿見到你”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別來見我”。
    這只能將孩子與父母間的情感聯系隔斷,使我們失去幼兒教育引導孩子的機會。

    等等,擁有豐富幼兒教育的經驗的美國夫婦,還說道要盡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要是能全家人一起來做一些事情,就一起做。這不僅給孩子提供了向父母學習的機會,還會促進家庭成員的交流,增進家庭的和睦。多多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獨自去解決問題。